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放弃。最终,长期持续做的人会做到。
回顾一下自己上学和学习的经历,觉得还是有一些关键节点的。
高中毕业之后,就入伍了,当时的目标就是考军校。入伍之后的训练学习都是有着明确的进度和要求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军事理论都是要考试的。跟同年兵比起来这都是咱的强项,在学校的学习经验直接复制过来,无非就是记笔记复习笔记,然后考试。次数多了,负责专业课程的班排长几乎都不在看我的卷子。到了实际操作的环节,那就更认真了,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导火索要插入雷管多长,手榴弹拉过火之后为啥要抓紧扔出去,TNT枪弹贯穿之后怎么样,弹药库之间的安全距离如何计算,诸如此类的问题,岗位任务给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由得你不认真。进入第二年就要开始准备考军校了,感谢第一年认真学习训练的自己,因为第二年再也没有人来用这些事情来考验你。除了自己给自己加压之外,领导还特意关照,尽量提供一个可以静心学习的环境。待到第三年全团集中复习的时候,又让我感谢第二年那些投入和付出。
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顺利考上军校之后,我就成了连队的宝贝,急难险重的事情都跟我无缘,作为第三年的老兵,外出的时候都有十几年兵龄的老同志陪着。
考入军校之后,咱又开始了上学的经历。除了有一些军事训练内容之外,最让我喜欢的事情就是到图书馆。那里面的军史战史类书籍非常丰富,每次可以借个两三本,那都是训练间隙的好东西。当时我们班十几个人一个宿舍,周末待在校园里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看书。每个月几十元的津贴费,我们也大多用来买书了。
不过当时看的多,写的少,思考的更少。
军校毕业的时候,我托运的行李包里,有整整一麻袋的书。虽然我在军校里学的是舟桥指挥,毕业之后干的是地雷爆破,可是咱有这一麻袋书打底,什么工作拿不下。
其中有一本专业训练手册,我当新兵的时候都见班排长在看,进了学校才知道是教材,毕业之后发现还是非常管用,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
在日常工作中也渐渐觉得,军校里学习带兵之道还是有点理想化,还是需要向实践学习,向身边人学习。比如日谈一兵的经常性思想工作方法,也都是在实打实的谈的过程中梳理总结出来的。
当时也会想到要写一写,记录一下,但是没有太多明确的意义,也就淡漠了,放弃了。
转业回来参加新的工作岗位,为了适应需求,也有很多东西要学。特别是单位里的风气很好,总有热心人愿意教你,只要你问。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咱又成了业务骨干。
工作之余,也就更加关注家庭和家人了,那时候也才意识到钱不值钱,不经花。于是家庭教育和投资理财又成了我的新课题,这个时候我也开始记录了。
特别是从2016年,孩子即将面对小升初考试的时候,我也不顾爱人反对,购买了专栏课程,开始认真学习思考记录,甚至开通了公众号,把自己每天跟孩子的交流互动都记录下来。再后来参加一些社群活动,给咱自己确定了日更小目标,每天三百字,写了五六年,却总是觉得写的不痛快,不到位,不爽利。2023年元月,我再次明确自己的写作练笔任务,就是在这个专栏课程里,每天一篇,必须要留言。我就不相信,自己不能全面深刻透彻的理解掌握专栏的精髓。不是说日拱一卒吗?不是说但行好事吗?我也要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专栏课程里的概念,比如耐心、刚需、避险、多维度竞争等等。一直写到2023年12月30日,在最后的跨年夜,我被病痛击倒了。
我不信邪,稍微好一点,我就又开始思考和写作了。我不知道自己会写到什么时候,我觉得每天这样写下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已经八十多万字了,等到我写够两百万字,再回来看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