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房116: 成长底线:你的增长基石在哪儿
所谓成长底线,也就是企业或者业务发展的生命线,也称“增长基石”。
成长底线是企业阶梯性增长的基础,这条线上的业务不一定能给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或者带来巨额的销售收入,但是至少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护企业的基础业务,为企业向其他业务扩张提供基础的养分。
成长底线,是保证企业能够稳健发展的一条线。中国古代有“萧规曹随”的说法,指的是汉代开国宰相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他依然遵循萧何留下的规章制度,最终使得西汉在初期就能够快速复兴。我们也看到位列世界500强以及中国500强中的一些企业,可能有些你都没有听说过名字,但是发展得极其稳健。当年王石在制订万科发展规划的时候说“万科的未来需要波澜不惊”,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那企业的增长设计有没有“萧规”?有没有实际上已经决定了企业稳健发展的成长底线?
亚马逊所构建的成长底线
我们来看亚马逊的案例。2018年9月,亚马逊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互联网领域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是商业史上第二家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第一家是苹果),亚马逊正在不断往“天际线”扩张。但是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发展的逻辑,一家没有成长底线的公司,何谈升到天际线?没有一座座坚固的城池,扩张再迅速也形成不了帝国。让我们回到最初,看看亚马逊是如何构建成长底线的。
亚马逊早期的客户流量获取与中期的客户终身价值锁定帮助其构建了自己的成长底线。1995年亚马逊成立,1996年夏天,它就面临着激烈的同行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创始人贝佐斯实行了一项“客户流量导入策略”,即和外部各种网站合作,当其他网站通过链接把用户导入亚马逊来购书时,亚马逊就会为这些网站的导入行为支付8%的佣金。早期的这一策略使大量网络生态愿意为亚马逊导流。大流量入口的接入可以帮助很多网络企业建立增长源。比如,1号店创立时,为了获取用户,曾在上海策划在小区发传单,在地铁做广告等推广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最后1号店找到了突破口,与当时的互联网流量大入口天涯社区进行合作,将天涯的用户导入1号店。发现这个模式有效后,1号店将其复制到了其他合作方,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号店早期的用户积累。
亚马逊一直强调客户体验,因为只有良好的客户体验才能保障导入的流量有效并变成自己的客户池。从早期的电商图书市场来看,Bookmatch是亚马逊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Bookmatch的模式是让客户对几十本图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人与商品的数据推算出这批人喜欢什么类型的图书。正如其公司的名字一样,这种模式是为了“书和人的最佳匹配”,试图深挖用户的钱包份额。所谓钱包份额,指的是客户在某一公司的购书金额占其所有购书金额的比例,如果钱包份额过低,说明该公司的业务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而亚马逊洞察到了Bookmatch这种模式下客户的痛点—— 一般情况下,写长篇评论的用户不到2%。一个原因是当时大家还没有形成互动点评的习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怕麻烦,用户写评论既耗时,又得不到直接的激励。于是亚马逊从这个痛点切入,开发出一套简单的程序,这就是后来不断衍化出的“智能推荐”(Smart Push)。该程序可以凭借用户以往购买的书来推荐书单,把具有相同购买记录的用户集中到一起,然后推出一组同类用户感兴趣的书单,这就是“同质化推荐”(Similarities)。该程序上线后立即带来了销售额的暴涨。从此,亚马逊逐渐把流量池变成了客户池,具备了与客户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
贝佐斯一直提倡“把锚放在消费者价值上”。很多公司也在学习亚马逊是如何实现客户价值的。而我在这里想提示读者的是,客户价值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用一个公式表示:
客户价值=客户让渡价值+比较价值
客户让渡价值指的是你的公司为客户创造的综合收益减去客户成本所形成的价值,而比较价值指的是与竞争对手相比,你的公司的价值优势。换句话说,哪怕你为客户创造了无穷的让渡价值,但是如果没有竞争优势,客户并不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