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文/雪花如糖
"宁立千人碑,不做柳永传。"
文人如此薄凉、势利,令人唏嘘不已。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照耀了千年的一代词宗,后人却在《宋史》中找不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同朝的一些大家提起他的作品时,免不了说一句“淫词秽曲",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穿越到现在,以柳永填词作曲的过人才华和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品,必定在各种好声音的选秀舞台上,稳坐导师第一把椅子,万众瞩目,受人追捧。
可是,他生错了年代。一千年前的北宋,虽然处处莺歌燕舞,青楼遍布,但偶尔逛逛,逢场作戏来满足肉体之欢也就罢了。可是,一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贵公子,却将大半生混迹于其中,不顾道德上的争议,以满腔的热情替妓女发声,写尽她们的哀怨情仇,留下了一部迤逦柔媚的《乐章集》,为开创婉约披荆斩麻,勇当先锋。
没有柳永,宋词是不完整的。它既需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男儿豪迈,也需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宋词才可以大放异彩,与唐诗争胜,元曲竞秀。
但柳永,却是北宋的弃儿。
正史中没有他的位置。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杂记中觅得些线索,为他整理出一份人生履历。
01.
柳永一生中称呼颇多。他最初并不叫柳永,而叫柳三变,约生于987年。父亲是南唐旧臣,降宋后当过县令,后来官至国子学教师。也许出身官宦、饱读诗书的父亲想把儿子培养成谦谦君子,于是给他取了个内涵名:三变。
三变,出自《论语·子夏》:"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君子。君子的形象应有三种变化: 远远望去觉得庄重敬畏,接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言谈后又觉得理性严厉。
父亲为儿子取此名,可谓用心良苦,希望他成为一个令人可敬可亲可严的君子。
但在不知典故的普通人看来,这更像是个很随意的名字:既不文气也不豪迈。看看同时代的欧阳修,字永叔,名字内涵又霸气!难怪他一路官运亨通,成为北宋文坛领袖呢。
所以告诫后人,取名是一门学问,千万要慎重。
柳三变的一生,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受人尊重的君子,而是仕大夫眼中有道德污点的浪子。
柳三变在柳氏家族兄弟中排行老七,别人又叫他"柳七",此名颇有江湖气息。后来他的红粉知己干脆深情地唤他"七郎"。
大概在公元1033年前后,或许想要告别荒唐的过去,重新做人,柳三变将自己改名为"柳永"。这次改名,使其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机,他于景祐元年中了进士。
由于终生在官场中不得志,官宦生涯终仅止于屯田员外郎。所以后人毫不客气地称呼他"柳屯田",如同今天的张局长,李处长。
其实,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则是这个称谓一一俚俗词派的开山祖。柳永迎合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吸取民间新声,创作俚俗词,使音乐从宫廷走向大众,可谓北宋流行音乐界的领军人物、通俗歌词的创作大腕。
那么,这个出身官宦家庭本应走入仕途的贵公子,怎么就踏入了当时的娱乐圈呢?还是从他求取功名的事说起吧。
02.
受家庭影响,少年时代的柳三变将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经世治国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于是,他发奋读书,并写下《劝学文》来自勉: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文中流露出强烈的好学、上进的情绪,让人为之振奋。在这种心态的趋使下,大约在公元1008年,柳三变踏上了去汴京科考的道路。
也许是缺乏考场经验,第一次科举失败。年轻的柳三变只是轻轻一笑,安慰自己:“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那知第二次又是榜上无名。想到自己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年少轻狂的他忍不住发牢骚,写下了《鹤冲天》:"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话虽如此,他并没有完全放弃科举的梦想。几年后,他又一次参加考试。这次终于通过了,没想到几年前他一时逞口舌之快,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
放榜之时,皇帝看到柳三变的名字,突然想起了那句牢骚,龙心不悦地说:
就去浅斟低唱好了,为何还要这浮名呢? 于是朱笔一挥,从榜上勾掉了柳三变的名字。
皇帝一句话,击碎了他壮志凌云的美梦,改变了他接下来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委屈、不满、失意、愤恨交织在一起,柳三变觉得人生无望,没有颜面回家,便停留在京城,出入歌馆青楼,借酒消愁。放浪形骸于声色酒乐的同时,口袋里的银两也花光了。为了糊口,就为歌妓填词,并狂妄自大地给自己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奉圣旨填词的柳三变。
有了这样的名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图片出自网络也许没有官场的束缚,面对盛世的繁华,大众娱乐的需求,他与生俱来的那种热情浪漫与风流不羁,以及对音乐和文学的才华和激情,完全迸发出来。他成了大宋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柳七。
在与歌妓经历过一次次炽热的缠绵和痛心的分离后,他吟出了千古绝唱《雨霖铃》;在一次次的追寻中,他为后人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在面对风景如画的杭州,他用绮丽的文字铺垫出一幅"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画卷,竟引来金主完颜亮对中原的垂涎......
娱乐圈中混得风生水起,也迎来了词曲创作的巅峰状态,柳三变收获了千万粉丝的喜爱和赞誉。然而鲜花和掌声过后,难免落寞。因艳词而出名,终究被正统社会的道德秩序所排斥,他的才华无法得到文坛的认可,更无法挤身官场。
回首过去,柳三变不免心生怀疑:这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不!不是! 他骨子里一直怀有求取功名、经世治国的男儿梦。这个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在远方召唤着自己。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改名柳永,告别过去,重新科考。
03.
图片出自网络1034年,机会来了。亲政的宋仁宗大开恩科,眷顾以前多次科考末中的优秀人才。47岁的柳永参加考试,终于及第了!
他被派遣到江浙一带任基层官员。暮年及第,柳永十分珍惜。尽管官职卑微,但他勤于职守,不忘民间百姓疾苦,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舟山定海任盐监时,他写下《煮海歌》,反映盐民艰辛的生活,为他们呐喊。地方志《嘉庆馀杭县志》卷二十一为他留下了公正的评价:“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
北宋官员一般在基层锻炼几年,就可以从地方调到京城。1043年,工作勤勉,做出政绩的柳永本可以顺利地升迁。但命运又和他开了一次玩笑,朝廷认为他写的《醉蓬莱》忤仁庙,吏部不放官。
委屈之下,他去找当朝宰相晏殊。这次会面的情形,据后世文人的描述,是这样的:
晏殊一本正经又礼貌地问:“贤俊作曲子么?”
性情直率的柳永脱口而出:“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这个回答实在糟糕透了。用时下国人的话说,柳永情商太低。北宋初期,词的地位还比较低下,文人们不过是私底下随便写写,抒发一下个人情感罢了。有谁会大张旗鼓地拿它宣扬自己呢?
柳永这样一说,晏殊面子上挂不住,堂堂宰相,也不好当场发飙,又不能自己打脸说自己没写,只能略带嘲讽又教训的口吻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
晏殊的潜台词是: 我虽偶尔写写曲词,但也不像你一个从妓女堆里鬼混、浑身散发着脂粉气的浪子,你和我怎能相提并论呢?真是自不量力!
其实,晏殊未免有点过分了。他不但自己写词,幼子晏几道也步柳永后尘,辗转于青楼歌妓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后来,柳永终于升为京官,结束了长达多年的地方基层锻炼,被授予屯田员外郎,官衔六品。在历代词人中,品阶最低。
图片出自网络性格决定命运,柳永是个矛盾的人物。这种矛盾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
一方面他有强烈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只能通过求取功名、走入仕途来实现。
另一方面,他与生俱来的自由、不羁的气质和才华又不适合官场,而更适合在音乐圈,在这个圈子里他醉卧花柳,如鱼得水,受万人追捧,得到天王级的待遇。
但人终究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柳永是痛苦和寂寞的。所幸,他的名字和作品永远被镌刻在中国文学史的丰碑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