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第9课||《国语》与《战国策》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边边缘

一《国语》

国:分国记录的史书,古代第一部国别史。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记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语:“语”跟语言有关,即:记言。相对于左传偏重于记事,《国语》是一部记言的史书。

记事有侧重。其中《晋语》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周语》次之,而《郑语》最略。全书记二百四十三事,大都一事一议,由于不受年代限制,大体首尾完整。

作者是谁?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由于《左传》、《国语》两书的作者都被认为是左丘明,而且记事年代也大部分相合,故《左传》又被迫称为“春秋内传”,而《国语》则被称为“春秋外传”。外传是内传的补充,因为在《左传》里面有一些事件并没有写得很详细,反而是《国语》比《左传》更详细,内容更丰富。当今学者认为该书为战国时人依据春秋各国史籍编纂而成。因此,本书内容思想驳杂,包括:儒家思想、侧重霸术、道家思想。《国语》记事总体上不及《左传》富赡详博,但有部分却比《左传》记事详细,就文学价值看,《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是有些片断也写得生动而思想又较深刻。

三、《战国策》

从“策”字,可以看出:“计谋”“谋策”。这是一本战国时期,“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之策谋”的史料汇编。西汉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

《战国策》记事,上起智伯之亡,下迄战国末年,共记载了二百四十年左右的史事,为我国古代继《国语》之后的第二部国别史。

它写史不记年月,文章片片断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战国策》的作者,《史记》记为是蒯通。当今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可能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的人采各国史料编成。

为什么会产生“战国策”?战国,大争之世,天下纷争——“游士”的兴起。《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主的游士说客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谋义和说辞。

思想理念:第一,不讲春秋时期的礼法信义,而重权谋谲诈。第二,表现了“贵士”的思想。第三,突出了士人追求个人名利的人生观。如苏秦。连横说秦惠王失败,狼狈而归,家人十分冷淡,苏秦乃发愤读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第四,反映了一部分谋臣策士顾及国家安危,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思想言行。

艺术特色:1.直言不讳。不再使用“春秋笔法”,储蓄;2.为了耸人听闻,游士的言词还有夸张渲染和虚构的特点;3.富有强烈的气势;4.大量比喻和寓言,从而使文章具有形象性。

《战国策》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不再像《左传》、《国语》那样如实地记言记事,而是沿用纵横家的外铺张和有意识的艺术加工虚构,更富有文学特色。

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曾引《战国策》九十余事,并且学习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赋的笔法,和《战国策》铺张渲染的文风有着血缘关系。宁波代苏洵、苏辙的散文都明显受到它的影响。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传统

先秦历史散文由简单的记事记言,到记载比较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对话,发展成为成熟的记事散文,展现出了一个时代的记事散文风貌,形成了悠久的记事散文传统。

1.体例的开创。先秦历史散文开创了编年体和国别体的体例。

2.先秦历史散文包含作者的倾向性。

3.先秦历史散文善于记事,也善于写人。凸显人物性格。

作业:假如你穿越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中,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可改变历史,可和你喜欢人人物合作,也可以敌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