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秦汉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二世以后刘汉代秦,先后两个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中国”与“天下”两个观念的内涵。许多中国的主流民族自称为“汉族”,也就是从“汉代”这个名称延伸而来的。因此,这一时代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秦汉帝国经过秦、前汉、后汉四百多年,彻底地打消了过去的族群观念。
从经济制度来说,从春秋到战国,生产的能力逐渐提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换也因为道路的畅通而愈来愈密切,这些情况提供了货币经济发展的条件。战国晚年到秦汉初期,市场经济非常发达。中国几乎出现工商与 农业并重的经济体。
在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思想极为活泼的时代。到战国晚期,各家思想彼此影响,来自各个地区的地方色彩也因为彼此影响而逐渐融合。
从秦代到西汉经过二百年的演变,春秋战国的列国制度,终于转化为坚实的皇朝体制,以文官制度和市场经济两个大网,将广大的中国融合为一体。再加上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意识形态成为士大夫持有的价值观念。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特别提及: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书同文”),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秦汉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继长增高,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
经济方面,中国已经发展出当时世界上程度最高的精耕农业和市场经济;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哨—例如,浑天说的天文理论可以实现相当精准的观测,还有精密的算术和相应的数学理论;医学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和针灸、麻醉的实用技术;对于各种知识的整理、系统化,有图书的分类学,和注意语义学的字典;工艺技术方面,知道利用水力,包括制造灌溉、运输和水力机械,能铸造碳钢的工具和兵器,能纺织染色、制造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制造和生产的工作程序方面,知道标准化,等等。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通过贸易,将各处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之内。以上这些“软实力”,在后世长期延续,而且不断继长增高,因此,中国能够长期维持政治和文化的整体性。
至于宗教方面,这时候,外来的信仰开始进入中国。但要等到秦汉之后,才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