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读《国史大纲》(27)

2023-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虎爪猫王

第七编:元明之部——第三十八章: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

中华大地有南北之分。

从地理角度,按现在较为科学的划分方法,是以秦、淮为界。考量的依据应当是气候,以及与气候相关的地质、物产等因素。

从人文历史角度,尤其是针对自秦汉至明以前,我觉得另外一种划分更具意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因黄河和长江而生生不息。

政治中心,围绕国家的权力中心,直接点说,就看定都。纵观中国历朝定都的城市,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

秦——咸阳

汉——洛阳、长安

西晋——洛阳、长安

东晋——建康

隋——洛阳

唐——长安、洛阳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大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时期,定都必在北方。

大凡定都南方的,要么是割据分裂,要么是偏安。

而经济和文化方面,则逐步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唐中叶以前,中团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长江流域。】这样一个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捩。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如楚国,自称蛮夷。次者如吴、越,基本就是冒了个泡泡。真正持续强大的国家,基本都是在北方。经济文化和国力一般都是成比例,自秦统一后定都咸阳起,一直到唐安史之乱,中国的经济文化的重心始终都在北方。

安史之乱后,北方三镇基本脱离朝廷掌控,而三镇及周边又是以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军事管制,对经济文化的开拓少之又少。随后经历五代十国割据,北宋尚且扎根汴京,南宋则彻底窝在南方发展。自此,经济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

在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基本可以从人口、粮产、士人等几个方面展现出来。

其一:人口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黄河流域,再细一点是河南,一直把持着最高级别的地域优势。以西汉各郡的人口看,按西汉各郡人口为例:

西汉各郡国人口排行

排名靠前的,要么在河南,要么在河南旁边。

到宋朝,这种人口分布已明显转变。

宋元丰三年四京十八路户口主客数目表

两浙跃居第一,且遥遥领先。

其二:粮产

民以食为天。以天宝年间粮粟统计为例。

天宝八年诸道仓粟表

诸道米粟最盛者首推河南、河北,此则关内与河东,更次乃及江南、淮南。就此以推南北经济情况,明明北胜于南尚远。

至明朝,以漕运为例:北粮 755,600石,南粮 3,244,400石。北粮只及南粮五分之一。更具体些,苏州一府655,000石,超过浙江全省(60万石)之上。松江一府203,000石,超过江西全省(40万石)之半数。常州一府175,000石,超过湖广全省(25万石)之半数。苏、松、常三府合计,占南粮全数三之一。

其三:士人

人才肯定会分群体,最直接的划分就是地域。从一开始,北方士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优于南方。但南方始终在以一种缓慢的、渐变然后超越的方式在前进。至唐朝中晚期,南方已经追上了北方。

唐武宗会昌五年限定各地应送明经进士额数表

而宋朝南北人才的对立,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南方人才的日益活跃,已对北方人才形成压制。

北宋则南人考进士,人数又多,北人考明经,人数又少,显分优劣。不得不限定南北名额以求平衡。

即便是搞了平衡,依旧不能扭转这个趋势。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五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计二百四十四人,其籍贯如下:

明朝科举顶尖人才籍贯分布

按这个看,差距大了。

总之,经济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漫长的历史变革中做出的自然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