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写不出好文章
在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面对你无序的人生,他们总是说,你该这样,你该那样,每人个人七嘴八舌。迷茫的你不知道该听谁的建议,更不知道该怎么做,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我想这样的情形,和写作惊人的相似。上大学时,我爱上了读书和写作,自己写了些不成熟的文字后,就开始疯狂投稿。还买了些名人教写作的书籍,例如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乔治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等。
当面对书中的建议和意见,我就像那个“听了许多建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孩子一样,原地迷茫。后来我也曾经在《写作性爱论》一文中打过一个比喻,就像看了那么多岛国爱情动作片,依然不能收放自如。
上大学的时候,文字网站都是穿越异界升级打怪的格调,还没有像简书这样单纯写作的APP,只好投稿传统的纸质杂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所有投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总是阿Q地欺骗自己,别人写的都是垃圾,自己只是怀才不遇,早晚一天,自己会发迹,靠写作养活自己。
直到有一天《收获》的编辑给我回了拒稿信,我才恍然大悟。他在邮件里对我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我所有问题的所在,并鼓励了我。那天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文章连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和上帝视角都分不清(当然现在网文已经不在乎这个了),更别谈其它的更专业型的问题。
虽然现在已经和他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他是谁,是男是女,但我还要在这里表示感谢(现在觉得是浪费了一个机会)。
从那之后,我才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在写作这件事上,看几本名人教人如何写作的书,还不如一个编辑几句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点评。就好像你的父母从来不叫你该怎么做,该如何做,他们只是告诉你,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一把,在你惹事的时候打你一顿,或慈祥,或严厉。他们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修剪着你不羁的枝杈,只是为了让你茁长成长。
而“大咖点评团”便以此为初衷,组织起来,而且大家一拍即合。我们不授人以鱼,也不授人以渔,而是告诉你打渔的方法对错;不叫教人如何种树,只施肥浇水,精心修剪多余的枝杈;不教人如何写作,不讲大道理,而是指出作者文章问题所在。
当然教人写作这是本来就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像张贤亮在宁夏大学演讲时曾经说:“据我所知,从过去到现在,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用这样的题目来讲话的。”当然类型化的文章也是可以类型化的处理,通过技巧和手段来达到一定的效果,于是,我们这次“大咖点评团”,也有类似的点评课,告诉一些我们的心得。
最后想说,当梅主编找到我的时候,我心里是很卑贱的,因为我并是什么大咖,只是写过几篇文章,幸运的被编辑看上而已。梅主编说,你是咱们短篇小说专题审稿,征稿的最多的人,看过很多书,还有审过上万篇简书稿件,点评是你的长项。
我知道他是埋汰我,为了以后继续在短篇干活。当然不是他说服了我,只是那天看到曹禺在上海戏剧学院上课时说过一句话:“会写戏的人写戏,但是不会教人写戏;不写戏的人,教人写戏。”仅此而已。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写不出好文章 大咖点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