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之后是什么
东野圭吾是个高产的作家,国内口碑不错的,我也读了他的一些作品,可以读,但是至2017年底,我还是觉得他在国内某些人口中的评价是过誉的。可能是他的风格我不喜欢,我是喜欢那种要么是纯粹的本格,识破诡计之后,产生强烈的智商优越感;又或是浓烈的社会派,让你每一页都不忍翻过去,读完之后心情低落一星期;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风格是在两者之间,不好评价,我只是觉得看完之后不过瘾,但是他的作品比起同期一些推理作家的作品还是可读性比较强的,但是封神还是为时过早。
《恶意》的构思技巧很是不错,一改以往的推理小说寻找证据想要嫌疑人认罪,而是别出新裁的探寻杀人动机,而在表面的杀人动机中又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杀人动机。嫌疑人引导警察一步步寻找表面的杀人动机,想要夺走死者的名誉,隐藏自己曾经的罪恶,完成自己心中的恶意,而最终计划落空,令人称快。
毫无疑问该罪犯是极端心理扭曲的,他的成长路径是偏见导致嫉妒,嫉妒产生恶意,恶意加上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便产生罪恶。东野圭吾也顺便探讨了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该案件最深层次的犯罪动机就是想隐盖当年的校园暴力事件,而当年那些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又是如何审视当年的自己呢?日本的校园暴力事件在社会中多有讨论,宫部美雪的《所罗门的伪证》更是围绕这一社会焦点写了厚厚一本的推理小说,说起宫部美雪,我最喜欢她的那本小说《火车》,我不希望《火车》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中国,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事件将有较大的概率发生在中国,房地产便是如此,最近发生的裸贷、网贷也是类似的事件,中国也要不要出台个人破产法?
《恶意》之后是什么呢?有几个假设。若是警察没有深入探究,而是将该案件列为悬案,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是更好些呢?杀人者因癌症独自落寞地死亡,这样对犯罪者来说,也许是最痛苦的,苦心积虑了这么久,却是没有任何用处,当然对受害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构成了小说的戏剧性。那么当犯罪动机真相大白之后,犯罪嫌疑人当啷入狱,用余生去忏悔吗?按照他心理的扭曲程度,应该会选择自杀吧。而《恶意》中的那本小说《禁猎区》也许会再印,因为又增加了话题性,社会继续会讨论校园暴力事件而无法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日高邦彦的死只是沉入湖底的石子,再也没有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