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童贞性与性别

人类存亡的本源意义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361人  夕媛
《使女的故事》海报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她的创作以女性主义和神话主题闻名,小说《使女的故事》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而同名美剧以黑马姿态一举揽下了今年五项艾美奖。这是一部未来剧,没有硬科幻的内容,但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的剧作。刷剧的过程全程心脏收缩,来自于心底的恐惧甚至在每每回想起情节时都会出现,这些恐惧缘于不可控的未来,来自于某此情节可能变成现实的恐惧,比如现时满是头巾的倒退后的伊朗。

  影片中的每一个色彩元素都是强标识性的,红色的使女装、白色的双翼头巾对于人性的强过滤;统治附属的妻子群体绿蓝色长衫代表的圣洁、黑色西装领带的男性统治者、黑色的统治权利车辆……

色块把人性抹灭

  故事描述了人类面临核污染,生育能力几被摧毁,种群面临灭绝的情况下,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的基列共和国,剥夺了所有女性的自主权利,包括姓名、工作权和经济所有权,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集中管理,匹配高阶管理者进行仪式化的生育活动。整个国家禁欲、毁灭人文印迹、摒弃科技、严酷的肉体刑罚、回归农耕原始状态,大幅减少污染和排放。

  起初单纯以为是一个男性极权的未来故事,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剧,然而真正看完后,这部剧超越了一个性别种群对于另一个性别种群的占领,也超越了对于法西斯式的种族犯罪评判,这是一部让我没有愤怒只有胆寒的剧作,令我沉浸其间无法解脱的是关于人类存亡本源的意义。

  剧中有三个情节成了我反思的基点:

  其一:基列共和国的构想和实施是新政权的开国元勋Waterford和他的妻子共同起草和推进的,也就是说优秀的女性一起参与了放弃自己权益的体系设计,Serena曾与丈夫并肩参与了反叛,她著书立说,主张女性应该回归家庭,同时又提出“不要将女人的柔弱当作软弱”。她为了内心的追求而奉献,宁愿泯灭掉自我的色彩,融入到绿蓝色的圣洁之中。然而当一切成为现实,当一个人类的群体完全不能发声的时候,整个世界产生的人性压抑让一切都趋向疯狂了。

  其二:当来访的代表团女性领导人听到做为使女的奥弗瑞德极度的愤怒控诉和心碎的痛苦表达时,回应的话语是:我无法帮助你。我生存的城市,已经有六年没有新生儿了。这些代表团来访的目的恰恰是来交易这些具备生育能力的使女。面对种群生存还是普世的人性权利时,一切的善意声音都消失了。

  而这样的选择在人类历史上一点儿也不陌生,在一次一次的战争中,在淹掉大坝库区时,在人类所谓的正义中一直都在进行。普世价值观应该站在什么地方评判呢?谁来评判?谁该有评价的权利?为什么是他们拥有这个评判的权利?

  其三:另一个男性领导人被割断手臂的情节以精细化的医疗镜头呈现,可以说这个情节让我的恐惧达到了极点。这位主教勾引使女被戳穿之后,他的妻子向委员会请求最严厉的惩罚以救赎他的灵魂。他的一只手臂被切去。在这个体制里男性的力量只是“权力”本身。一旦失去权力,亦将一无所有。

  在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为了种群的延续所有的人都要灭绝掉欲望和人性。为此在这个世界里生育与爱是被割裂开来的,所有一切表达爱意的性都是被禁绝的。如果在授精仪式上有爱抚的动作,都会有失去生命的可能。而这一切被贯以了最大的意义,让人类的种群在地球上延续,如果要说大义,还有什么大义比这个能更大呢?虽然,在我的内心,大义是个伪命题。

  每一个人都被剥夺了人性,而缔造这种规则的动因是欲望会导致毁灭的极端宗教。在人性的欲望与克制之间的如何寻找平衡才是作者和这部剧的创作者最根本想表达的思考。

  在这个看似虚拟的极权世界故事里充满了对于人性的拷问:

  倒底是什么在驱动人类的发展,做为自诩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当活着,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种群的生存问题时,在这个前题下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文华彩真的要全都黯然退下吗?

  当生命与爱脱离开来,并且禁止与爱发生链接,这样的生命延续对于人类还有意义吗?

  欲望从整个社会层面被压制,被禁绝,这样的世界真的是可以平衡和稳定存在的吗?

  当人类的科技和欲望不断触及造物主的界限,这些科技真的是在帮助人类进步吗?

  此刻想起《异形.契约》结尾时仿生人大卫身后那个毁灭的星球以及最后的胆寒一笑。

  当人类的世界真的发展至此,战争污染已经让人类的延续成了危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必然面临无法挽回的丧失。所有的群体试验都是在苟延残喘罢了。整体的人性都已经在极度的失控下失去了平衡。而防止这个失衡的思考应该在此刻就从小事开始。

  面对着外卖的方便,仅仅满足一餐的食物却给地球制造一堆难以消化的塑料垃圾。

  当我们在想只要我的孩子好,让弱势的孩子离开城市离开学校的时候,真的,真的明白种群繁衍的意义吗?

  今年另一部让我同样震撼的诺兰导演的《敦克尔克》,在这部影片中,活着是同样的主题,活下来,就是胜利。一个是在过去,一个是在未来。一个是在描述个体,另一个是描述种群,当主题都是活着的时候,人类可以选择吗?

  那些在海中飘荡去往敦克尔克救援的几千条民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在极端情境下,在大灾大难面前,那些平民没有丧失人形。在空袤的宇宙间,当灭绝来临时,不失人性的光辉才是唯一的希望。

  显然极端的基甸是一个注定死结的无解,因为即使有了繁衍又有什么意义呢?跟那个契约里的黑暗星球也没什么区别吧。

  “现在我对这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前我活得浑浑噩噩。当他们在国会肆意屠杀时,我们没有觉悟;当他们责怪恐怖分子,并且废掉宪法时,我们仍然没有醒悟…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就算被煮起了你自己也不会察觉。”——使女的故事

  做为人类的一员,遵循基本的普世价值观是基本的保持人性的方式,任何一种以大义为名对于一个群体的压制、信息的封锁、言论的控制都是灭绝人性的行为之一,都必须要警绝。

  每个人都有义务警醒自己的欲望,既要保持鲜活,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又要保持不泛滥,减少无节制的伤害。唯一能够自救的,大约只有这种克制的鲜活了吧。

  虽然欲望最终还是会毁灭这个星球,但只要还活着,每一人还是可以活得更有意义一些,即使这个意义在苍穹之间也是微尘,但以自己的血肉鲜活给微尘赋予独特的印痕,不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

作为一个把儿童性健康教育作为职业方向的人,对于有关性别平等的事件和影视作品有着特别的关注。我的老师胡萍把儿童性健康教育分为四个层面:性别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的教育、道德与法律的教育。在第一个层面性别教育当中,性别平等教育是基础,也因此对于性别平等的话题更为敏感。出于莫明的吸引我连续两天刷完了《使女的故事》这部美剧,带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