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者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游,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 苏江 陰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写过旧体小说。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0年留学美、法等国,专攻语言学,曾经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后,即受聘伪京大学教授,其有关音韵学的著作,附有各种曲线图表,为中国运用科学仪器研究音韵学之第一人。他1927年曾出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作品自然洒脱、幽默风趣。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右。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又为中国新诗创始人之一,早在留学美国时期,他就写过著名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谱曲,曲调沉郁婉转,优美动人,因而在中国广泛流传。据刘半农的子女刘小惠、刘育伦、刘育放等回忆。其父写此诗时,母亲正在身边,“她”并非指爱侣,而是当时身居异城,时刻在怀念着故乡。英语中“祖国”一词为陰性,因此“她”实指祖国,此诗乃怀念祖国之歌。
1934年夏,刘半农赴内蒙古进行语言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感染回归热,返回北京不久即病逝,时年仅44岁,学术界、教育界无不痛惜。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诗发表时标题《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据当年与诗人同在欧洲留学,并为这首诗词谱曲的赵元任教授说,诗中的“她”,代表着当年赵元任和刘半农在国外时,日夜思念的祖国。如此看来。这首诗是诗人爱国之情的真切流露,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并非是一首常人理解的思念情人 的情诗。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的热切的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祖国,也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那轻拂的微风,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吹乱了诗人的思绪,想着满目苍痍的祖国,诗人反问道:“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加强了诗人的感情和对祖国思念的程度。
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月光、海洋恋人似的形影相随。而诗人在这样的夜晚却不能依靠在祖国母亲的臂弯里安静的入睡。这月光、这海洋、这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又怎能“教”诗人“不想她”呀!
水面上的落花,水底的游鱼,空中燕子的飞舞。这一切都让诗人想起家乡的花、家乡的水、及那堂前的燕子,这一切是那样似曾相识,但这一切又是在梦里。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以致思乡的感情得到升华,诗人如涕如诉的说:“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象征祖国的风雨飘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实写当时祖国大地已是战火连天。冷的风、暮色中的野火和天边的残霞,描写出祖国和人民的危难,也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是诗人情感上和外部环境上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用了“她”字,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这样太笼统,刘半农确定用“她”来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称,通过对“她”的全面探讨后,刘半农还趁机提出:“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之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从此中国的第三人称特指了、标准化了。
在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自然景色,以景抒情;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现实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手法,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代替文言创作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同时,这首诗注意到听觉现象的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节奏流畅,体式整齐,很适宜谱曲。这无疑对新诗形式探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推荐篇章
《铁匠》、《巴黎的秋夜》、《面包与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