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人改变的不是克己修身,而是挫折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注意到曾国藩是30岁开始立志学圣人,克己修身的,但直到40岁,他在老家赋闲1年多,从新出山后,他的性情,为人处世才开始大变,由原来的刚强刚正变成了后来的圆滑通达。难道说,曾国藩是花了10年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吗?我认为,时间不是决定他真正改变的因素,真正让他改变的是挫折。
他30岁进入京城后,由六品的翰林院编修一步步的升迁到二品的兵部右侍郎,这10年的时间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过程,虽然他树立了学圣人的大志,日常生活中也逐步做到了勤学苦练不懈怠,但这些都不能根本性的改变他的性格,因为外界的环境是顺利的,他的生活和仕途在节节高升,根本不需要真正的反省自己的性情,或者说,就算有去反省自己的性情,但由于他的性格并没有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说,是没有内在动力去驱动他作出改变的。后来,他在湖南团练后,由于他的高傲和刚强,得罪了几乎大部分的湖南官场人士,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连皇帝也不信任他,尽管后来他取得了一些胜仗,但还是让他赋闲在家。这个时候,他曾经带的兵节节高升,而自己却前途未卜,官场失意,父亲病故,处于人生最挫折的低谷。在家里待着的这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一整天不出门,反省自己之前的过失,他开始把不顺的原因从外界归结到自身身上,决定改变自己的性格,换一种做事方法。所以,当天有机会又出山的时候,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完全变了一个样,由原来的既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变成了只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去别人,开始按照当时官场的习俗办事,日月同光,这样,他办事的结果反而开始越来越顺,效果也越来越好。
虽然说挫折是他真正得以改变的原因,当时没有之前10年的克己修身,他也不会做到改变,因为改变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不过之前的改变是潜移默化,量变增加,到后来挫折来临,就开始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改变自身。没有对自身的精益修炼,他不会在挫折中越挫越勇,不会有了最终的变化。所以说,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但无论顺逆,我们能做到就是克己修身,等到了时机来临,自然会有极大改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