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137人
默多而克
元宵佳节,思考自己与他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因为我越来越把“我”放在嘴边的人多有不屑,听到这样人说话,宁可天打雷劈,也不愿受折磨。心理学上探究他好好象童年有很大的伤害,人格需要再成长。无论从立于人立于己的立场,他的人生都需要重新来过。
从前有一个姑娘,总是“我”的天昏地暗,后来知道自小离家,送于他人抚养,也有不好的童年。现在有一个半百牛人,“相比年轻时的样子,我更喜欢穷人咋富的容颜”,也是“我”的更象童年。这一切就象杜拉斯的小说,同时透射着厚颜无耻与纯洁无理的光耀,把“自卑”与“自私”诠释的顶天立地。
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在与人合作交流中关注自我,这样会损毁关系结构。把“我“与行动结合起来,在萨特看来是非常愚蠢的。萨特认为,“我“是我们意识中的第二性构成物,“自卑”与“自私”就是愚蠢的唯心主义,因为任何场合“自卑”与“自私”都不是成功者的通行证,而却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只有从意识中排除一切哪怕一点点非透明的、有份量的“自卑与自私”,才能避免唯心主义。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他们都是病人。是超我对本我没有恰当约束的人格体系,各种原始的欲望任意行事。正如伏波娃言”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于是好日子走了,未来的人生是灾难性的。
所以我也常劝自己,不要过度关注自我,不要在于人说话时常提起“我”,要有多方立场和多方视角,才能镖行天下,才能妻妾成群,才能春色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