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叛逆?

2024-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沫如逸夏

前不久看到朋友在小区花园独自行走,上去问了才知道,她是被孩子气得跑出了家门。

她说,这一年来,舍弃一切照顾孩子,却得不到一丝理解和回应。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六年级,性格就变得暴躁、不爱说话。一次吃饭时,她不过是提醒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

谁知,孩子立刻变脸,大声喊叫:“不要烦我啊!”

然后把碗筷猛的甩在地上,跑走了。

她愣了好久都没回过神。

她有点想哭,原本还向妈妈撒娇的孩子,为什么过几年就变了,更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有意地接近孩子,都会让隔阂更严重。

这位朋友的故事里,藏着很多父母的影子。

说到孩子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不安无助,甚至谈之色变。

但是,各位父母们知道吗?

青春期是家长们修复亲子关系,推动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听过一句话:跟叛逆的孩子讲大道理,只会让他更叛逆。

你看孩子是不是都这样做?
你不让孩子玩手机,他偏偏玩得更厉害;
你催促让孩子早点回家,他反而常常晚归;
你有时候骂一句,他就怼一句,关系闹得更僵硬了......

通常,当家长向孩子讲道理时,往往都是抱着:我的经验比你足,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说的你都得听进去。

强烈的居高临下感,拿家长作风,孩子当然不会接受。

所以,我们尽量少用道理去和孩子沟通,放低姿态与孩子交流,尊重、平等才是基础。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童年时期,母亲对她的要求一直特别苛刻,大到考试没考好,小到今天眼镜带歪、裤子有个褶皱。

这导致了她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对任何细小的失败都会感觉到羞耻感。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从此和母亲断绝了联系。

她说:“我明白母亲对我苛刻是希望我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但这样过分的要求,让我无法再爱她了。”

中国家长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理想孩子,于是,就会在不同方面上对孩子提要求,不准染发、不准晚归、不准跟其他孩子玩....

但回顾我们的过去,谁没有个“小叛逆”呢?

总是被要求的孩子,无法化压力为动力,只会更加焦虑。

改变对孩子的标准,就是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

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为之努力,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电影《万箭穿心》中有一句台词,刺痛千万父母的心。

儿子在桌前质问母亲:“你除了问我作业做完了没,还会不会说点别的啊?”

这一问,让母亲顿时哑口无言。

很多中国家长在无形中,都活成了教导主任。

无论跟孩子聊什么,都会扯到关于学习的问题,家庭的氛围好坏、家长的情绪,都取决于孩子的成绩。

有个朋友的童年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回家的第一句就是,“学得如何?”、“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

父母每次都先把饭菜都给她做好了,房间也收拾了,辅导课本都买完了,只需要她安安静静地学习就好。

但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无比失望和难受,不再愿意跟父母聊天,也不想给父母好脸色。

谈及原因,他跟我说:“我觉得我在家里没有存在感,只是一个学习工具。”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判断一个家庭教育好坏的首先条件,就是这个家庭是否会聊非学习相关的话题。

不要再谈论太多学习的事,多找找其他共同话题聊,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关注,被接纳。慢慢地,孩子也就愿意敞开心扉、笑脸相迎。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我们想要去理解孩子可能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真的有理解的意愿,也可以在生活中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做到这些:

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要求;

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

多一点柔软,少一点强硬。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的最后机会,希望你能从自我改变中,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