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核心在于修身
《大学》的核心在于修身,从始至终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修身为立身之本。而诚意、正心皆是修养自身的内在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养自身的外在辐射。
读完明白了为何要把《大学》列为基础教物之首。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宋朝理学大儒程颐说,“《大学》是孔子的遗篇,作为初学道德者入门的读物。到今天还能看出古人治学先后次序的,只有这文章了。其次是论语和孟子,学习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从这本书学起,基本上就不会有偏差了。”
正所谓根正苗红的道理,一棵树根扎好扎正了,以后再怎么长,即使有偏差,也歪不到哪里去,它的基调已经定好了这一生的基础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即点明了修身的目标,终极目的是弘扬美好的品德,使之得以不断修正,从而达到一种至臻的境界。
也可以看做个人入世的三种层次。先要有识人辨物的能力,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基于社会的基本标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明白每个人的不同角色要有怎样不同的应对。明确这些才能够与人有良好的有益的沟通与了解。第二是明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生活或工作中便能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团队中的相互协作,以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扬长避短。第三就是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圣人不常见,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对自己有底限有要求,向更美好处进发。
由此引申出齐家治国平天下,换言之这三者就是修身的辐射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修身外在的一个发展的起点。即便如此,也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德本财末,德本才辅。没有良好的品德,单凭财富与才能是偏颇的站不稳脚跟的,这也就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好名声的向往与追求所在。只有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和站在道德前沿的一种典范作用,才能赢得大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在不同的人群中包括反对的声音中得到尊重与敬服。若己身不立,而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大众的一种基础规范,是在其它要求之上的。
而修身又有赖于格物致知、诚意慎独。这四者即是修身的方法手段,也是修身的本能反应,对事物有着自己的专注与研究,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与诚挚。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始终,保持心身的一致,时刻警惕外物的侵袭,独处时也不放松自己,人群中更要以身作则。
在修身为本中提到我钦佩的周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榜样,他自身的人格魅力足以征服这世界。近日阅读的《傅雷家书》看到了傅雷对傅聪各方面的言传身教,信件中事无巨细地叮嘱交待,与人的沟通交往,对学问的求真求深(父子俩当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认真与执著),对事有始终物有本末的认识与实践,对离家陌生环境里个人的自律意识。优秀家教的上承下启就是这样以口传文言传承下来的。
可能慎独与自律更具有现实意义吧,特别是做领导做学问为官为教者,站得高,望得远,当然被看到的也多,就更要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个时刻保持慎独与自律的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能守持本心,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事所影响,行得正坐得端。那么他的人生之路总归是要长远一些的。
过去道德的规范首先是统治的需求,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良好的道德修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以做定海神针的存在,为我们指明方向,拂去前路上的雾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