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散文子秋遇字———见华章

2018阅读小结(3月—12月)(一)

2018-12-31  本文已影响277人  故紙堆裏寄此生

一、《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张钰良(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评分:7.0    推荐指数:★★★★

在当今人的生活中,几乎都有三种东西不可缺少——书、影、乐。

书籍,影视,音乐。它们既是众人用来放松的工具,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个人钟情于阅读,其次听歌,最后则是观影。特别是观看由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电视剧。

现代人听歌,就跟宋代听词,元人听曲一样,三者都是「诗」的变体。

本书《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可以称之为「台湾民歌小史」及「台湾流行音乐简史」。

阅读此书,可以窥探音乐与文化、政治、社会、时代的关系。台湾音乐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陪伴他们成长的「青春」。

二、《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廖信忠(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10月

评分:7.5    推荐指数:★★★★★

截至目前为止,有生之年两大愿望为:

①柯南变新一,与小兰在一起(只是可爱的小灰原与小步美有点可惜,不如全收了);

②台湾回归,正式进入官方统一管辖之内。

此书为台湾本土廖信忠所著,以一个平民的视角,讲述1977年以来,台湾的那些事。「野史」与「正史」夹杂,行文幽默风趣。

特别是那些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故事」,以及与作者本人相关的「糗事」,体现出一种有别于「正史」的浓浓民间风格,生活气息十足,十分适合「吃瓜群众」阅读。

既能看故事,又能了解台湾社会平凡老百姓眼中的「台湾史」,是大陆人了解台湾的不错途径。

熟读历史,就会不再斤斤计较于很多事情。才发现某些现象「不过如此」,原来我们都一样,产生一种「历史包容」。

三、《断舍离》:山下英子(著),吴倩(译).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02月

评分:7.8分      推荐指数:★★★★★

分数不高,但是五星十分推荐。

一切从「我」出发,而不是从「物品」出发。根据自己「当下」的真实需求处理「我与物品的关系」。不为物累。

顺理成章,通过「我与物品」的断舍离,自动转入「我与内心」的断舍离。从断舍现实实物,到断舍心灵物欲。减少不必要的物质需求,清除某些过分的欲望、理想、思想。生活、工作、人生,因此而简单。

「断舍离」类似「人生减法、放弃、舍弃、舍得、清除、扫除、清心寡欲……」等字样,记得初中时写过一篇话题作文,与此相仿。话题名大概为「人生需要时刻清除」。

本书讲的主要是「人对物品」的清除,毫无疑问还应该清除「内心的杂念、欲望、焦虑……」。这样才是完整的「断舍离」。果不其然,作者还有一本《断舍离(心灵篇)》。

作者认为有三大类型的人「扔不掉东西」: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

做到了「断舍离」,某些超过自己能力的奢侈品就不会再买了;苹果手机也不会每上市一部就收割一部(当然若你是一个对苹果手机本身感兴趣的爱好者除外);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弃你而去;暗恋很久、爱而不得的人也不会再为其浪费时间精力……专注到自己的事情上来,活在当下。过往的阴影、未来的焦虑,突然消散,从此海阔天空。单纯一点,真实一点,弄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

四、《书法谈丛》:刘涛(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06月

评分:7.9分    推荐指数:★★★☆

对本人来说,此书「学术性」不强。仅据书名《书法谈丛》而论,此书似乎是关于「书法」的「论文集」。通读全书可知,它其实是一本简明书法史。

勾勒书法的变迁史,讲述主流书体的演变情况,传达基本书法常识。

个人而言,只是这样,远远不够,自己更想知道相关书法术语的专业解释以及对历代著名书法作品的鉴赏。

不过本书的目的已经达到:叙述书法史知识,勾勒书法史轮廓。

它成功挑起了本人的研究兴趣,决定继续阅读学术性更强的专著。

以前看一本外国名著,好像是绿原翻译的《浮士德》。译者说「最好的翻译会使你产生阅读原文的强烈冲动」;我也想说,这是一本介绍书法史的优秀入门书,能使普罗大众产生继续寻根究底的冲动。

五、《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08月

评分:8.6分    推荐指数:★★★★

1951年作者曾将本书拆分为三书(《中古文学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学风貌》)付印,1986年三书再次合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仍命名为《中古文学史论》。

本书共十四章,大致是分三个主题论述的。

第一部分是「文学思想」,着重在文学思想本身以及它和当时一般社会思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这主要是承继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加以研究阐发的,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文学风貌」,是论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内容的。

六、《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04月

评分:8.6分 推荐指数:★★★★

本稿是1947年至1948年,我在北京(当时名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寅恪老师讲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所作的笔记。整理时,参考了五十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陈老师在中山大学历史研究系讲述两晋南北朝史时所编的引文资料,及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等有关的论文,力求符合陈老师的观点。虽然如此,本稿终究是一部笔记,不能说是陈老师的著作。在本稿中,不符合陈老师观点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这要由我负责。

——万绳楠《前言》

拙作《國學上官清晨:文化:民族、国家的根本》总结的任何观点及所作的任何评论性文字,都是关于「本书」的。之所以归于「本书」,而不归于陈寅恪先生,一个原因——没看其全集。所买三联书店《陈寅恪集》束之高阁,不睹其文字,不敢妄言。喜读古代文史哲的,或许都有一个优点(缺点),言必有物。很明显本书作者已在《前言》明白指出:有发挥(几乎无),不尽是陈先生观点;可能存在谬误。

七、《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字典》:张书岩(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09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本人是在上大学时(中文系)才开始大量接触「繁体字」的,由于古代文学历代文选教材(繁体版)以及个人阅读古籍的需要,大一刚开学自己就拿着笔记本,从《现代汉语词典》正文第一页起,依次抄录上面的繁体、异体字。最后发现效率非常低。

当自己开始阅读繁体版教材时,才发现快速「识记繁体字」的最便捷方法——阅读历代经典名篇。因为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记住或背诵了一些名篇。古文、诗、词,四大名著。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字句,凭借以前的记忆,对照繁体版文章,繁体字自然尽收眼底。除了文字学家、书法家,大部分普通人都不需要记住繁体字的具体笔画,只需要做到——看见它就知道它的对应简体字或见字识义、见字知音就够了,并不需要书写于纸上。

「识记繁体字」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鉴今知古」,比如教材里当代人的注解部分,几乎都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组织的句子,只是把简体字变成繁体字而已。第三种方法就是系统阅读「汉字简化」的专业具体原则。第四种方法——系统重复阅读古代的字书(《说文解字》……);现今的古代汉语字典。

本人浸淫古籍多年,如今偶然拿起这本《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字典》,仔细精读一遍,某些自己不熟悉的忘记的繁体、异体字,清晰如在目前。阅读完这本字典之后,再打开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疏》,行云流水,通畅似阅读简体书籍。本人读书不喜背诵,但偏爱反复阅读。古代的诗词文、文学批评,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用典与专业术语的继承,从未断绝的文化(语言文字),很容易帮助我们解决古籍阅读中的识字问题(繁体字的识认)。你重复的次数多了,繁字体自然就变成了简体字。

八、《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04月

评分:9.9分    推荐指数:★★★★★

这是本人知乎上第一本打9.9分的书,也是第一个配得上五星十分推荐的书。至于剩下的0.1分?其一,不是稼轩真迹原稿;其次,没有从文学上具体赏析,但是庞大的「文字史料」比主观性「文学分析」意义更大,因为有了史料典故来源,你读懂了,谁都可以分析。专业性的文学分析只是锦上添花的分枝。

作者对于不能在《笺注》中进行「文学批评」,也感到一丝遗憾。

邓先生完成了「史」的一面,「文」的一面则有待于专业文学研究者。

当然,若能做到「文质彬彬」,既注「稼轩」又注「词」,则「稼轩词」就真的名副其实而尽善尽美了。

不过,本人要在此感谢邓先生,多亏了他不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或许只有他才能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找到如此多的「史实」,让我们面对「以典为词」的「稼轩词」时,能不至于「望洋兴叹」而无从下手。如果任凭文学研究者,运用主观性批评术语作形象性分析,难免会留下「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模糊印象。而本质上其实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九、《辛弃疾词》:刘扬忠(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作者根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修订本)》的编年及顺序选评96首「稼轩词」。几乎选取了五个时期的全部名篇。

对于每首词的笺注与注解,作者博采众家之长,糅合个人研究心得,可以说还是做到了「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的目的。适合初学者、胃口小的读者。

与稼轩628首词相比较,所选篇目确实「量小」,难免漏掉其他人心目中的「好词」。所以为了避免留下遗憾,还是应当首选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

十、《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邓广铭(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03月

评分:9.0分    推荐指数:★★★★

作为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就是本书的质量保障。

本书征引史实甚丰,几乎有关辛弃疾的文字都被搜罗殆尽。

参校群书,补正史及前人之错讹。

建议仰慕辛稼轩的同道,首先阅读此书,知人论世。

在读完本书之后,可进一步阅读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

十一、《文言语法》:杨伯峻(著).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评分:8.6分 推荐指数:★★★★

杨伯峻先生绝对是一名「经子」大家、「小学」大家、语言学大师。其著作,几乎都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型。不管是《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还是《列子集释》。

全书分三编。上编总论文言语法的涵义、编著目的,然后概述词法句法。中编与下编详细阐述词法与句法。对阅读、研习文言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题主说他们英语老师认为「汉语以前是没有语法的」。这个问题类似「中国古代有哲学吗」。

毫无疑问两者都存在,古汉语肯定是有语法的,中国古代也是有哲学的,只是没有人加以系统归纳整理,没有把它们当成一种专门学问而已。正如冯友兰所说:非不能也,不为也!至现代大学兴起,分科渐细,借鉴西方经验,各种学科应运而生。中国哲学、汉语语法学相继设立。此书《文言语法》就是对古代文言语言规律的总结。

十二、《文字学常识》:胡朴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01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总评:深入浅出,小而精。

本书是胡朴安(1878-1947)先生在持志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群治大学历次讲授文字学知识的讲义结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切实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指出各书优缺点,以备参考。

本书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不失为文字学初学者入门的一部基础参考书。

十三、《金石丛话》:施蛰存(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06月

评分:7.9分 推荐指数:★★★☆

文字,记录信息、与人交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形式。自汉字诞生以后,充当汉字载体的器物有:甲骨、青铜器、刻石、简牍、缣帛、纸张……如今则是虚拟的网络。

本书《金石丛话》向我们简略介绍了金石学以及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内容非常简单,适合初学者。若准备深入研读,当另寻专著。

十四、《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05月

评分:9.5分      推荐指数:★★★★★

本书论证谨严,论据详实,深入浅出,当为中国文字学爱好者入门者必读书目。

此书强化了自己「不迷信《说文》」的观点。

《说文解字》贵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史记》之于正史,《文选》之于文学总集,《文心雕龙》之于文学批评。

特别是许慎关于「六书」的观点,成为后世学者治「文字学」的权威准则,以致牵强附会之说不可避免。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学者所见「地下文献资料」过少,不如当今学者掌握的古文字资料丰富。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教师讲一个字的本义时,往往根据《说文》释义。但是,当今学者根据地下出土的大量甲骨文、金文、陶文等古文字,纠正了《说文》中许慎对某些字的错误理解。

比如「保」字,《说文》:保,养也。一般人则据此认为「保」的本义为「供养」。然而根据金文字形分析,它的正确本义却是「负子于背」,「供养」是其引申义。并且由「负子于背」派生出义为「包婴儿的被子」的「褓」字。

十五、《中国书法理论史》:王镇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07

评分:8.7分    推荐指数:★★★★

书法,在最初还不能称为艺术,只是单纯的勾画写字。当书法脱离单纯的实用目的时,便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临池者通过点、画的组合构成形态各异的文字形象。这些特殊的线条形式,传达出一种脱离文字本身的美感。或瘦硬、或肥腴;或方整,或圆润;或质朴,或流媚;或古雅,或新妍。大小相间、筋骨风神并存,整齐而错落、或疏或密。它是和谐的,又是变化的。

书法,既是一种形于人眼的造型艺术,又是表达作者情感志趣的抽象艺术。后者便是其被称为「艺术」的根本所在,也是鉴赏者最应该鉴赏的地方。

本书从整体上将中国近两千年的「书法理论」分为四个大时期,其次详论各个时代具体的重要理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书法变迁史,资料详实,论证公允,不失为书法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物。

(一)汉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的自觉期

(二)隋唐五代——中国书法的成熟期

(三)宋元——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升华期

(四)明清——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求变期

一时期的书论,与一时期的诗文论、画论、哲学、学术、文艺思潮、美学审美……有区别亦有联系。

中国向来便有「诗书画」一家的说法,这个说法的背后便是中国人共同的审美追求:含蓄蕴藉。

作诗追求——言外之「意」;书法追求——字外「神采」;绘画追求——象外「气韵」。不明说,不说尽,等待知音,等待会心人地出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不亦快哉!

十六、《山之四季》:高村光太郎(著),王珏(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01月

评分:8.1分 推荐指数:★★★☆

高村光太郎(1883­1956),号碎雨。日本诗人、雕刻家。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欧美,唯美主义者。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由于不少城市被毁,政府便把那些居无定所的人暂时迁移到别的地方。这类人被称作「疏散人群」,高村光太郎也是其中一员。

疏散人群,指的是那些居住的城市遭遇了战难,暂时转移到别的地方生活的人。等返回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

1945年,高村光太郎孤身一人来到日本东北部岩手县的山间村落隐居。这本《山之四季》正是对七年山居时光的记录。类似梭罗对居住在《瓦尔登湖》湖畔生活的记录。不过,后者还掺杂着许多人生思考,《山之四季》则单纯是对山居生活地记录。记录自己山居时的所见所闻。

书中描写了《山之雪》、《山之人》、《山之春》、《山之秋》;描写了淳朴的乡民、早春的山花、过年及回忆、季节的严酷;描写了自己垦田、种菜的情况;给同样是从东京来的一位陌生夫人回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没有夸张,只是如实记录。但仍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种自由自然远离城市的美。

十七、《瓦尔登湖》:梭罗(著),田伟华(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12月

评分:8.2分 推荐指数:★★★★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有作品《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其导师兼朋友。

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了作者独自一人前往瓦尔登湖湖畔,自给自足生活两年零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

描写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观察记录附近的人类,侣鱼虾而友麋鹿,与大自然相亲。

叙述自己造房子、搬家、种植、交游等情状,其中夹杂了大量人生思考。

当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能够维持肉体正常运转之后,应当「断舍离」,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物欲。直面本心,直视宇宙。

作者期待的主要受众对象:

(1)我主要是向那些心怀不满的人说话,他们在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却只会无所事事地抱怨时运不济。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拼命地大发牢骚,而他们却称自己在履行职责。

(2)我头脑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起来很富有,但却是所有阶层中再贫穷不过的。虽然他们有一些积蓄,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它,也不知道如何摆脱它,他们就这样用金银为自己打造了一副手铐。

一个人若从没在某段时期沉思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对生命的浪费。

十八、《顾城诗全集》:顾城(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01月

评分:9.5分 推荐指数:★★★★★

一说到「顾城」这个名词,对于喜读现代诗的同好们连忙就会想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早发的种子》);「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最近花了十天左右把《顾城诗全集》看完,顾城两千多首现代与旧体诗,逐字逐句浏览一遍,明显可以看出分为两期。前期明快易懂,后期变而为模糊晦涩。顾城前期童话诗可概括为:用童话说童心,用童心说世界。后期的朦胧诗可概括为:语言优美自然,诗意朦胧迷离。

在我心目中,从诗歌数量与质量上来看,顾城、海子之于现代诗的地位,就如李杜在古诗中的地位。

十九、《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季羡林(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年04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本书选编了季羡林先生各个年龄段写就的散文。

这些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承载着恩师「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

恩师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

——钱文忠《一花一世界·序》

当我看完这本散文集时,终于理解了季羡林的「生活禅」,换一种说法就是热爱生命,侣鱼虾而友麋鹿。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两个乞丐》、《三个小女孩》;

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动物朋友们——《加德满都的狗》、《乌鸦和鸽子》、《咪咪》以及《咪咪二世》;

他还带领我们领略了《神奇的丝瓜》、《幽径悲剧》、《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他也常常感叹《黄昏》、《寂寞》、《晨趣》、《月是故乡明》;

他也在梦中赞美着《梦萦未名湖》、《梦萦水木清华》、《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偶尔有机会的时候他也会《听雨》、《重返哥廷根》、《逛鬼城》。

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纯粹而平淡的老头子。

读完本书,自己再次发现一个事实:所有的大师几乎都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对生活、对万物、对学问永远乐此不疲。他们也不是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沉迷于此,随时都可以抽身,回归本心,宠辱不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根线缀连着他们的身与心,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

二十、《木心诗选》:木心(著),童明(选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09月

评分:9.0分 推荐指数:★★★★☆

初读《木心诗选》,颇觉新奇。其诗充满「异域风情」,多用外国意象、故事。与本土作者相比,遣词造句更具张力。

其诗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形式多样,与国内现当代诗人相比,既陌生又熟悉,卓然别立一家。

与其称木心为作家、诗人,还不如称其为「艺术家」。不信唯物论,不遵从儒家道德伦理,是一个「反叛者」。以「艺术家」的身份来作诗谈文,边缘而独特。

二十一、《海涅诗选》:海涅(著),冯至、钱春绮、张玉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06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海涅(1797-1856),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一般认为,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

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前期代表作为诗集《歌集》;后期代表作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其他作品有散文《哈尔茨山游记》,论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论浪漫派》,最后一部诗集《罗曼采罗》,通讯集《卢台奇亚》。

早年为浪漫派诗人,后期转入现实主义。

海涅的诗歌主要分为抒情诗、政治诗、讽刺诗三大类。其中多首诗歌被舒曼、瓦格纳、门德尔松等音乐家谱曲。

本书《海涅诗选》从《海涅文集·诗歌卷》中选录诗人各时代的代表作。缺憾在于所选诗歌数量少,长诗未能全篇入选。

二十二、《浮生六记》:沈复(撰),苗怀明(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11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沈复,字三白,今苏州人。此书共六卷,后两卷已佚。

今人所见之《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确定为伪作。其中卷五《中山记历》洗稿(想到了公众号的洗稿情结)于李鼎元《使琉球记》;卷六《养生记道》抄袭张英《聪训斋语》、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若干。

后两记由王文濡请黄楚香代笔伪作而成,酬劳两百大洋。(王瑜孙《足本〈浮生六记〉之谜》)

个人推测王文濡之所以花费巨资请人代笔,是想让《浮生六记》名副其实。《六记》就是「六」记,而不是「四」记。佚文至今不知所踪。

《浮生六记》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从六个视角来记录我如梦般短暂的一生」。前四记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敢在古代描写「闺房」之乐,胆子不可谓不大。

不过这也反映了本书最大的特点——真。描写记录真人真事,不隐恶不扬善,是什么就写什么。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浮生六记》正是沈复的自传性笔记小说。

记录自己与妻子芸娘的闺房之乐,家庭琐事,谈文赏艺,游历之情……

二十三、《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01月

评分:7.5 推荐指数:★★★☆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在小说与散文两领域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出版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古炉》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本书是为「新课标」下为初中生编选的散文集,辑录了贾平凹各个时期的名篇佳作。也因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结构,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选文「深度」或许还不够。不过一叶知秋,通过一片树叶,我们还是多少能够了解贾平凹的散文整体艺术风格的。

二十四、《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11月

评分:7.0  推荐指数:★★★☆

清末国门洞开,古老的中国,既不能抵挡坚船利炮,亦不堪西方经济、文化上的冲击。一群仁人志士开始探寻中国的出路。彼时西学东渐,降及清末民初,大学设立,教育分工分科自此滥觞。

在古代中国「学术」是一体的,没有专门的学科分类。那时「文史哲不分家」,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

本书《汉文学史纲要》为鲁迅教授(jiāo shòu)中国文学史时的上课讲义,粗略选讲有关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古代文学问题。

或许限于资料、时代所限,以及鲁迅先生着力点不在此,此书未为尽善。如关于枚乘与《十九首》的关系。

不过,本书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史」的方面。在那个「文学史」研究还不完备的时代,它的出现给「文学史」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某些借鉴之处。

二十五、《菜根谭》:洪应明(撰),杨春俏(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10月

评分:7.9 推荐指数:★★★☆

《菜根谭》作者为明末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

至于书名,「菜根」有四义:

①比喻艰苦的生活环境。

②一个人修身要像栽培种植灌溉菜根一样,付出精力,时时维护,时时反省。

③比喻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

④比喻被人忽视的人生哲理。

而「谭」即「谈」。

因此本书又可以名之为「为人处世闲谈」。

杨春俏精选出其中的264条,进行注释、翻译、点评。翻译差强人意,存在错误。

《菜根谭》一书,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

——三山病夫通理《菜根谭·序》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俗语就出自《菜根谭》,非主流型如「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劝谏为人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劝谏处世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推荐语:书中某些观点已经陈腐,须结合「个人人生经历」,体味书中传达出的人生哲理。

二十六、《孝经译注》:胡平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03月

评分:7.6 推荐指数:★★★★

《孝经》就是关于「孝」的道理、原则,以及如何行孝的一本儒家经典,为「十三经」之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宗法伦理制度的重要典籍。

对于现代普通中国人,阅读《孝经》可以不去关注它的「孝道」思想。我们当今提倡的是以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为目的的人生观。不需要也不能像古代那样「愚忠愚孝」,但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世间亲情还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定最无私的情感,而那虚无缥缈令人向往的灵肉契合的爱情可求几不可遇。所以看完这本书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父母。

并且《孝经》也不是单方面的「愚忠愚孝」,第十五章专列一章《谏诤章》说明当父亲有错时要主动劝谏。

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不过「忠孝」思想确实是本书的核心及其社会、政治意义之所在,因为「忠孝」是维持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根本法则之一。

孔子说阅读《诗经》最低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样,阅读《孝经》还可以:熟悉先秦文言字词句法。熟悉那种「字少义丰」的文风。

二十七、《民国语文》:胡适(等著).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07月

评分:7.9 推荐指数:★★★★

该书编者序言称此书:精选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融汇于一书。

虽然这些文章名为「中学课本」,但它同样适用于在校大学生及社会青年。

曾听过一个观点:民国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文言文及白话文)高于当今的大学生,翻看此书,诚不我欺也!

此书还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识字作文」教育,更是一部「做人」教育的范本。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费孝通《美国的民主》、蔡元培《自由与放纵》、罗家伦《论自我实现》、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王星拱《科学的起源》、周作人《日本的衣食住》、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周寿昌《物理学和人生》、梁漱溟《东西人教育不同》……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刘师培《辞赋之渊源》、梁实秋《脸谱》、林纾《与蔡孑民书》、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丰子恺《美与同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