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既出语言·翻译

如何学好外语?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7人  奶香味旅途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理解?

在我们婴儿时期,我们开始接触语言,有时候我们能够理解一个词而不借助字典,也即我们有时候无需借助概念才明白了一个词。童年时期,甚至不知道“概念”这个词是指什么?只知道我们明白某些词,是因为这个词放在某些情景或者某个场合下能够表达得恰当和中肯。比如“素质”,只知道当有人骂脏话时,长辈会说他没有素质。于是大概明白素质就是和行为规范有关。

而对于物质名词,我们通常是在脑子里行成一个模糊的图像,比如“兔子”、“鸡蛋”等,然后理解了它们。但对于抽象词汇,我们脑子里并不能行成图像,而有时候也并不能准确说出一个抽象词确切要表达的意思,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说我们似乎是理解了那个词。比如“逻辑”,这个词怎样定义呢?再比如“精神”,又如何理解?

“逻辑”,你可能会想到“规则”这个词,然后脑中用“规则”简单地代换了“逻辑”。“精神”,则是想到这个词与别的词语组成的复合词,比如可能想到“爱国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奉献精神”等,但是实际上当“精神”与它们连在一起时,你其实还是并不理解“精神”是什么意思,你只是理解了“精神”前面连带的意思,当说到“爱国精神”,你会认为说的是人们应该爱国,或者爱国是好事。于是脑中把精神归结为:它大概指的是一种品质。用品质简单地代换了“精神”。

于是我认为,大脑存在一种功能,它会在无数复合的概念中,选取某个最简单地概念去替代另一个难理解的概念。也就是说,大脑会自动寻找最短途径。

同样,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如果是非母语。那么理解一个抽象词汇,则需要积累与它相近的更多词语,才能做到理解。

也就是说,记忆词汇和理解词汇才是学习语言重要的要素之一。事实上一个词语的拼写方式,读音,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充当一个载体的作用,我们要根本理解的是这个词的用法及含义。就像人的身体,它只是充当一个载体,而人内心的思想才是实质。

另外语法也同样重要。语法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的表达句式,如果一个人不是当地人,由于长期没有语言环境,那么他可能还需要专门来学习语法。如果用比喻来说明单词和语法的关系,单词好比是血肉,语法则是承载血肉的骨架。

并且,我们还需要有一个英文的思维,即无论你读任何一句话或是听到任何话,要拒绝翻译为中文,否则加了这个过程会让理解变得很慢,而事实上一个人未必要转化为中文才算理解,关键是你要理解那些单词的真实含义,而不是生硬地记单词的中文意思,记单词最好用英英词典而不是用中英词典。如果一个人记单词一直生硬地记它的中文意思,那么理解还是会出现障碍,比如你可能知道某句话所有单词的意思,但你却读不懂。

我知道这可能一开始很难,就像让一个人举起50公斤的重物可能会觉得吃力。但是通过不断地训练就能改变思维的模式。另外对于如何提高口语能力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建议。如果你想表达什么,不要脑中先想好中文,你脑中应该有模糊的一团意思,应当勇敢地把这段意思或者感觉用英文表达出来,而你压根不用去管这句话语法有没有错误。通过这些训练,你就会逐渐有英文思维。

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来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样有必要。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从说开始。就像一个婴儿会说话时,他并不懂得语法,但是说得多和听得多了,他脑海中就会对句子行成特定的结构,对于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来说词汇和语法几乎是同步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语法可能是后天的,我们通过口语表达,当我们慢慢会说以后,我们意识到了语法,然后后天再用语法知识来慢慢修正自己。

如何学好外语?很多人说,只要坚持学就能学好。坚持是必要的,可是没有良好的方法,同样是收益甚小。这个道理就像是,有的人从初中时开始学英语,然后高考也考了100多分,可对于英语却仅仅是停留在应试上。这个道理就像是一个人吃了一顿饭,但是他的舌头是麻木的,他并不知道这顿饭的味道,仅仅是吃完了,而且他吃的过程并不享受,因为无味的饭吃起来本身很牵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