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第三十七天
今日学习《道德经》的修身篇第19章“绝智弃辩”。本章关键在最后警句:见素抱樸,少私寡欲。这句话反过来读或许更加容易理解老子原意:少私寡欲,自然就能见素抱樸。最初始的人类犹如素,也就是刚刚纺织出来的白色生绢,未经染色;后世天下为家,有了私欲,就好像是素上逐渐有了染着,变得五彩斑斓,看不到本色。少私寡欲,也就是逐渐去掉染着的过程,慢慢就现出素的本色,也就自然抱住生成素的樸、大道。由此理解老子第一章所言:名可名非恒名。老子善于立言,巧妙设喻,让你自然明白形而下的名所指向的形而上的内涵。
【正文】
绝智弃辩
民利百倍
绝伪弃诈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樸
少私寡欲
【直译】
抛弃智慧,去掉辩论
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抛弃虚伪,去掉狡诈
人民就会回复到孝慈
抛弃机巧,去掉利益
盗贼就不会再有
这三者都是文章、浮华,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让老百姓有所归属
减少私欲
逐渐现出本色,自然抱住大道
【我所悟】
绝了争圣崇智的伪学姿态,没有所谓的圣贤通过聪明智巧来统治人民,百姓就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绝决虚仁假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世人个个决了投机取巧的心志,不自私自利,世上自然也就会没有盗贼。
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得清楚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放到“大道”中去思考,便是片面的,执着的,不合自然之道,不能恒久传承。
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归属于合乎自然的行为准则,只有使统治者与百姓都返璞归真,保持心灵的纯洁,民风的朴实,减少人们的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使国家免于内忧外患。
作为统治者想取得长久的成功,还是抱着本來洁白无瑕的心灵,保持至善朴实的美德,做到大公无私。制定国家的法规时,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就会当家作主人,真心实意地去工作。
作为普通人,如果你少一些对物质的欲望,少一些对名利的追逐,你就会生活在无忧无虑的高善境地之中,就会少很多烦恼和忧愁,得到很多快乐和喜悦。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少私寡欲。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通行本为,绝圣弃智;郭店楚简为绝智弃辩。哪个更合理些?为什么?楚简本更合理,因此说与老子所表述是一致的。
4、生活之中,什么是私?过多考虑个人得失。
5、检索全文出现多少次欲。有十七处。
6、字的解释:
①文:文章、浮华;②素:朴素,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