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从拉萨河到雅鲁藏布江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259人  学院词人

              从拉萨河到雅鲁藏布江

                        张茂怡

                                                         

      结束了“天路”进藏的三天两夜行程后,旅行社每天将散客重组后出游,因此坐在不同的旅行车上,我几乎天天遇到新的面孔,我感到这倒像是打扑克牌,一局结束,重新洗牌,也许这就是散客组合的一个特点,但不管什么形式,丝毫不减我的行程兴趣。西藏旅游的最后一个“两日游”项目,我选择的是“拉萨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的沿河之旅,这条线路是沿着拉萨河一路往南,翻过米拉山口,再顺着尼洋河一路下行,然后转西直奔雅鲁藏布江。整个行程来回大约1200公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循河流域旅行,时间虽紧,但我还是获益非浅,拉萨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似乎把我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

              拉萨河——被尊崇的母亲河

      很小的时候,在课堂上就听到老师讲过,青藏高原是祖国河流的发源地,那时多么想看一看我国江河的源头都是怎么样,几十年过去了,这次到西藏,我的旅行选择中,似乎隐隐约约闪念着一个儿时的梦想,我把原定去日喀则的线路作了调整,改为去藏南以循河旅游的方式推进自己的行程。6月12日上午,在拉萨河中段流域行走,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天时光,可拉萨河留给我的印象还是相当深刻的,她不愧为拉萨人民的母亲河。

      拉萨河从拉萨市的南边蜿蜒而过,拉萨人之所以尊崇她为母亲河,完全缘于她的伟大经济地位,她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拉萨市正处于她的流域中段,拉萨市的城市用水几乎来自拉萨河,据史书记载,公元633年松赞干布迁移到拉萨,一个很大因素就是看到拉萨河所流经的这段具有适宜部落繁衍发展的得天独厚优点。据说拉萨人非常爱护这条母亲河,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 我们驱车走在拉萨河沿岸,一眼望去,宽广的河谷种满了青稞和油菜花,几只蝴蝶在花丛中起起落落,享受着自由与美丽,这是我进藏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成片青绿与鲜花,一种新鲜感油然而生,为清晨的出行铺垫了一天的喜悦。

      其实拉萨河与我们将要去的尼洋河一样,她最终都要汇入雅鲁藏布江,从这一点讲,旅行团与两河的指向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我们毕竟走的是旱路,而且是一条汽车可以通行的路,所以我们的行走线路与河流的走向是不一样的。离开拉萨市后,我们先是沿着拉萨河逆流而上,大约一个小时许,来到达孜县所在地德庆乡,达孜县有许多旅游景点,可惜行程没有安排,但在德庆小憩,我们在驿站的聊侃中,对藏族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介绍藏族人起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义,有的名字还含宗教意义,如多吉是金刚、丹增是主宰圣教、卓玛为救度母、达瓦是月亮、白玛是莲花、扎西是吉祥、罗布是宝贝等等,一般称呼比自己大的女性为“阿佳”(姐姐),称比自己小而未婚的女性为“婆姆”、未婚的男孩为“璞”,祖辈上的男性称“波”,祖辈上的女性称为“嫫啦””(老奶奶),称父亲为“爸啦”,称母亲为“阿妈啦”,凡属于父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阿古啦”(叔叔),女性均称为“阿尼啦”(姑姑);属于母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夏乡啦”(舅舅),女性均称为“索姆啦”(姨妈),“啦”是敬语词,无特定意义,在称呼别人的名子时,总要在前后加点什么以示尊敬和亲切。了解达孜的民俗文化,应该说是西藏旅行的一大收获,在离开达孜的途中,车上的人们几乎在练习称号中度过时光,当然也极大地融洽了各地来客的关系,人们在“阿古啦”、“索姆啦”的相互称呼中营造了从陌生到相识、从寂寞到喧腾的友善气氛。

        正当人们忘记高原反应,相互练习说藏语的时候,汽车又到达中途一个休息参观站,这就是墨竹工卡县,这个县有两个最有影响的景点,一个是西藏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另一个则是让我们感到恐惧的直贡寺天葬台。墨竹工卡人都为这两个景点而感到自豪。特别是直贡寺天葬台在西藏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因为它与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齐名,并称世界两大著名天葬台。传说,经过直贡寺活佛灌顶的人,死后灵魂可以出窍,进入三善境界,而不会下地狱。因此,许多人不远千里将死者送到此地天葬。在这里还得介绍西藏民间一种特殊职业,那就是天葬师,是一个深受藏民尊崇的殡葬职业刀手。实行天葬的仪式相当复杂,死者家属得把死人用布包裹好背到天葬台,并在尸体前摆出三荤三素糌粑,黎明前在天葬炉烧起松柏香草,这种香草具有强大的传导能力,远在他方的秃鸠闻香后立即飞到天葬台旁边等候,负责天葬的喇嘛进行诵经超度,再就是天葬师持刀进行肢解,其程序先在背后划一刀,接着在肋骨划两刀,再翻身往肚子上划两刀。男人得斜着划,女人得竖着划,而僧人的话,要按照袈裟的样式来划。天葬师将尸体的肉一块块割下后抛到早已等待在旁边的秃鸠堆中让这种神鸟争食,好让鸟儿把其灵魂带到天堂除此之外,死者家属还会在崖壁上用白灰画上一条梯子,以表示死者灵魂已经从这里升天。这种民俗对于西藏人来说,有着一种庄严与寄托,我们虽然一个挨着一个靠近参观点,但始终没有消除一种恐惧,当然,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常受惊颤的自我挑战,作为一种程序,往往需要硬着头皮走下去。

      从惊恐的墨竹工卡出来后,汽车继续在318国道上南行,上午11点多钟,汽车登上了米拉山口,导游让大家停车拍照,我惊异地发现,这个山口耸立的一个纪念碑,标注的海拔是5013米,落款单位居然是我们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听到我的感叹声,导游把话语接过去,他说林芝是福建省与广东省对口援藏地区,从米拉山口往南,一路上都会看到援建的项目。米拉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一个部分,它像一道屏障,把拉萨市与林芝地区区分开来,同时,它又是拉萨河流域与尼洋河流域的分水岭,从拉萨出来,我们一路南行,进入墨竹工卡后转而一路爬高,到达这个318国道的制高点。米拉山口有几间牧民商店,店门差不多半掩着,主要是因为山口常年处于大风劲刮之中。山口呈马鞍状,两侧的山头积满了白雪,在这六月大暑天,站在米拉山口丝毫找不到夏的感觉,我顶着刺骨寒风,站在山口回望拉萨河和来时的路,直到导游招呼上车才缓步离开。

        尼洋河——西藏小江南的绿色诠释

      青藏高原的山,逶迤雄伟,而且脉络极其分明,喜玛拉雅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不仅是地图上标得清清楚楚,就是没有多少地理知识的人,走在这块土地,也从抬头观望中得到一种分辨。离开米拉山口后,我们还是在雄伟蜿蜒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里前行。尼洋河峡谷实际上也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一部分,这条河谷有很多看点,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很多人文景观。中午以后,我们很多时间都在观赏尼洋河畔不同海拔下的山体、植被变化,这对于我来说如同在上一堂地理课。

      自然界的植物生长是有气候影响规律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的植被,过去每当老师讲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时,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憧憬,这次走过尼洋河流域,我算是见识了这句话的现实存在。当我们从米拉山下来时,所见的山口以及以上的地带因为海拔过高,几乎是不长植物的,山体的上部分一般都有积雪覆盖,而积雪以下的部分则是祼露的山石,这些山石不同于南方的大块岩壁,一般都是风化成碎状,陡峭的山体加上这种构造,在这个层面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随着高度的下降,在海拔4000米之间,出现枯黄色植被,但一般都是短浅的毛绒草,牦牛很适应高寒放牧,从青藏铁路进藏的一路和尼洋河峡谷,随处都可以看到牦牛在野地里低头啃食,据说,西藏特有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就长在这个高度。所以有人向我们推荐,到了西藏一定要尝一尝牦牛肉,因为,牦牛能吃到“冬虫夏草”,是牛肉极品中的极品。到了尼洋河中段,山体的植被几乎与南方的相同,有浓厚的松林和其它灌木,还有“知了”在热天的中午放歌,难怪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西藏的小江南”。在尼洋河峡谷几百公里的地段,有如此茂密的森林植被,除了得益于尼洋河充足的水资源外,更得益于透过雅鲁藏布江吹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步入这样的小江南,如果没有看到藏包、牧民和牦牛,你不会感觉自己还在西藏的土地上。

      走进尼洋河峡谷,还有一个探点,就是观察尼洋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形成过程。翻过米拉山口后,我们循米拉山的南侧一路下行,开始的几公里路段只是看见孤寂的山坡,当我们行进20多公里时,忽然看见路的内侧有一条小沟壑,山沟里流出了从雪山融化的少量雪水,那股水流充其量不到巴掌大,如果没有导游介绍,你是无法把它与后来波涛滚滾的尼洋河相联系的,而这股水流恰恰就是尼洋河的源头,从这个源头开始,在此后的路段,我们常常看到山谷里流出股股支流汇入尼洋河,使流量加大,河面加宽,到了林芝一带,河面及河滩宽广之处已有大几百米至上千米,古人说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尼洋河的形成过程就是最好的写照。

      在尼洋河谷中段,也就是工布江达县的一处河滩,有一块岩石约有一栋小房子那么大,挺立在河的中央,人们称它为“中流砥柱”,由于水流湍急,受大岩抵挡的大水在岩石旁边卷起了雪白浪花,并形成一个个旋涡,西藏所有旅行社在带团前往林芝的路上,无不推出“中流砥柱”景点,有人说在此照相,以它为背景可以发大财,以它为前景会产生“妻管严”,我乘大家拍照的间隙,跑到河边洗手,回头只见大巴一部接着一部,人流一茬接着一茬,“中流砥柱”虽然不能言语,但它一定为自己如此深受人们的青睐而自豪。

      辞别“中流砥柱”后,我们继续往尼洋河的下游进发,在距林芝八一镇27公里处,汽车拐入一个大山沟,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卡定沟,来到这里主要是观赏天佛瀑布。卡定沟的海拔不算太高,但仍是缺氧,在一片开阔的停车场下车后,游客们只能缓步游览。此刻,我们来到浓郁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只见远处悬崖上一瀑飞流倾泻而下,瀑布与悬崖的山体构成形状胜似一尊佛像,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天佛瀑布,瀑布落地后卷起的水雾,平添了山涧的神秘与迷幻,置身其中,感觉寒气袭人,也就是在这个沟壑里,我遇见了第一天的团队人员,只是在我们离开时,他们蹒跚来迟。

      傍晚时分,汽车接近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导游告诉我们,还要去参观雅鲁藏布江生物馆,于是,汽车又拐入一条盘山支路,经过十几分钟的攀爬后,来到比日神山,对于我们这些外地来客讲,这里又是一个令人恐惧的世界,藏族人有一种普遍的祈祷仪式,那就是挂经幡,他们在布条上写出自己的心愿,并托付某个神灵,请求保佑平安,经幡挂的地方很多,入藏以来,山上、树上、桥上随处可见这种存在,进入比日神山,仿佛进入经幡的世界,在一座废弃的天葬台边,有一个经幡阵,直径不下于180米,这些经幡布片在晚风中发出瑟瑟声响,加上山野荒凉沉寂,让人有一种瞑瞑之中的惊惧。走出经幡阵,导游带我们参观“雅鲁藏布江生物馆”,这是一个物种繁多的现代馆藏,雅鲁藏布江一带的动物和名贵植物都被收集在这里,让人大开眼界。我走近介绍走廊,第一眼就看到这是福建省的宁德市所援建,宁德市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照片还留在上面,真是没想到,在远离家乡的西部边陲会留下家乡政府的援藏印记。通过展馆的介绍我还知道,从米拉山口下来,跨过邦杰塘草原,在长长的尼洋河峡谷,常常会看到一排排新建的木屋,这些木屋构建得十分别致,仅房顶的颜色就有青、蓝、紫、黄、红五种,据介绍,这些木质藏包是广东和福建两省支持建设的,建房的费用大概是藏民出一半,广东、福建出一半,在旁的一位山西来客还说,政府对牧民还有生活补贴,从尼洋河一路走来,我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西藏得到充分体现,在这里除了氧气不足以外,牧民的生活与旧社会比较,有一句词叫“天壤之别”应该是准确的描述,这也许是这块土地充满“小江南”气息的另一种写照。

        雅鲁藏布江——名甲天下的世界命名

      1994年对于西藏来说应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一支科考队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随后根据科考队的考察成果,世界的地理命名被改写了,原来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科罗拉大峡谷黯然退居第二,雅鲁藏布江以无可争辩的优势挤身世界第一,为此国务院给予正式命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总统说过“没有来到科罗拉大峡谷等于没有来过美国”。那么,如今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我同样也没有理由选择放弃。因此,穿过拉萨河、尼洋河两大支流,经过两天的旅途跋涉,我终于来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6月13日凌晨,天还没有完全放亮,新导游已经把大家招呼在一起,他让我们抓紧时间赶路,因为怕耽搁了回拉萨的行程。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代的旅游部门真是穷尽思路,只要有景点可开发,就会以内联引资或集股投入方式开发,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有关科考成果出来后,旅游投资的人马上进行项目跟进,他们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林芝八一镇附近开始建设公路,一直把柏油路修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地方,推出雅鲁藏布江最壮观的一路风景。如果没有这样的开发建设,像我这样的远方来客是无法岂及这样的宏伟盛景的。

      雅鲁藏布江真不愧是世界第一,她发源于世界最高山峰喜玛拉雅山的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流入印度后,她又改称布拉玛普特拉河。她拥有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绝对数值,长度达504.3公里,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长64公里,极值深度为6009米,获得世界纪录协会最长、最深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内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完整的地方,这里麇集了许多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我们的线路是从下游往上游走的,旅游公路修在江岸北侧,上午8点多钟,到达排龙景区后,立即换乘景区专用旅游车,每部车配上排龙景区专门导游,在溯江而上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松赞干布率军作战过的古战场、雅鲁藏布江峡谷不同地段的植物生长情况、门巴族的民俗习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墨脱县传说。导游告诉我们,门巴族是藏区里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在墨脱和雅鲁藏布江地区,婚姻的构成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指的多是入赘男与女方家中的姐妹结成多妻,一妻多夫制指的是兄弟或朋友共有一个妻子,与舅家表妹结婚是男方的光彩,相反却被视为无能。这些习俗,主要是缘于传承封建的群婚式和与外界隔离的地方闭塞,随着西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这些传统习俗势必淡出现实社会。在雅鲁藏布江地区,还有一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这就是林芝地区的墨脱,通公路前一年只有四个月能走出来,其他时间大都是大雪封山或其他气候条件而无法徒步。几年前,我的一位家乡朋友在援藏工作时就在这个县担任宣传部长,可以说是援藏中的援藏,其艰苦条件难以想象。导游告诉我们,墨脱人家家都有独门毒药,要是有人中毒,非得找到药主的解药才能化解,否则就有可能中毒而亡。墨脱人还习惯使用石锅做饭做菜,这种石锅现在成了西藏旅游产品的一个品牌,推介说,石锅做的饭菜香醇原味,是现代人追求饮食原生态的最好选择。墨脱的现实与传说,使我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近,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墨脱专题,墨脱人靠肩挑马驼的交通难题的改变,圆了无数人实现轻松进墨脱的梦想,墨脱的神秘面纱也将随着驴友们的镜头一一得以撩开。

        伴随着一个故事的结束,总是有一个新的惊奇开端,在旅行的精巧安排上,这已是能人导游的一种共同作业。门巴族与墨脱故事之后,旅行车驶入一个村寨旁的开阔地,眼前的雅鲁藏布江并无激流奔腾,而是平缓地流淌在峡谷深处,但峡谷两岸均有几户人家,对岸的村落边黄花成片,村庄与田园的上方飘浮着轻纱状的云雾,这些村庄、云雾都低于我们停车的高度,我们站在北岸正处于俯瞰江景村野位置,这简直让人有一种隔岸看“桃花源”的感受,更为奇丽的是这种景色一分钟之内都有几种变幻,云雾的状态会随着江风的吹拂忽近忽远、忽高忽低,难怪来这里采风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开发以来,最经典的部分当属“U”型大拐弯,这种自然景观是一种形象代表,我想如果有朝一日谁开办一个以旅游为主题的知识比赛,肯定会有人制作这个“U”型大拐弯图片让人猜想它的具体地点。“U”型大拐弯之所以成为精华,不仅是江流遇山阻挡改变流向,而是它正处在南迦巴瓦峰的山脚,这里成为江面与山高落差的最大拐点。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列在世界最高峰的第15位,在它前面的14座高山海拔都在8000米以上,因此,它又是7000米级的最高峰,山体呈三角形状,站在峰底附近须抬头仰望,山体的上部分终年积雪,云雾总是缭绕其间,人们几乎无法看见南迦巴瓦峰的真面目,西藏人把这个神秘山峰称为“羞女峰”,也有人把她称为“长矛直刺苍穹”。虽然是盛夏六月,我从西宁进藏以来,一路都有看到雪景,但就在跟前的大山雪景,只能算是南迦巴瓦峰,这座大山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之所以占有的独特地理地位,还包括她有一个“自然博物馆”的称号,她是我国最完整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地区,从热带到寒带的所有气候特征在这个山体都会找得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南迦巴瓦峰的种种美丽与神秘,成就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世界第一,就这一点来说,她应是大峡谷的大功臣。

        旅游公路已经无法继续延伸,在南迦巴瓦峰7000多米的垂直深谷里,波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江迎面而来,全部游客都驻足看山、看雪、看云、看水,大家纷纷在大拐弯的对岸凭栏拍照,虽然景区严格规定游人不准到江边,大家也想象不出江水是冰的还是甜的,但能够把南来又南去的滚滚波涛装进相机,也算是不枉此行。

      离开大拐弯旅游站台,汽车在岗前转了一个类似大拐弯的“U”型圈,开始折返林芝和拉萨,拉萨河、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的循河旅游即将结束。留在大山是一种寂寞,离开大山却是一种愁怅,我是从家乡的河边长大的,自小就对河流有一种亲近感,面对奔腾不息、滚滚南去的雅鲁藏布江,我感谢她给我带来江河圣地般的感受,我衷心地祝福她永远冰清玉洁,我想,这种祝福不仅是中国的一个公民,而且包括印度在内的邻国受益群众,但愿它还能成为一个使者,成就沿岸人民的永远友谊,分享雅鲁藏布江的世界第一,创造不同民族的和谐进步。

                                2014年7月15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