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好文

我读《我们的朝与夕》小记——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2024-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短毛碎

最近书读得很慢,各种原因都有,写文产出也大幅下降,好像一时间失了动力和方向,想来应该是犯懒作祟,又回到了曾经的某段状态。所以干脆就顺水行舟,慢慢看书。没看什么大作家的书,而是把一本五十八万字的《收获》读完了,共有三部长篇(姚鄂梅《我们的朝与夕》、畀愚《云头艳》、薛舒《太阳透过玻璃》),都是新锐作家的作品。很有意思的阅读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我不太适应《收获》的排版,字太小,翻开页面就感觉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蚂蚁似的,没看两页就觉得眼睛不舒服,而且作为本书第一部作品,开篇的叙述节奏并不快,甚至让我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但总觉得提着口气,想试试能不能把这样的小说读完,所以一开始完全是抱着硬着头皮读,什么时候能看完,或者是能读到什么程度的目的去看的。没想到,读着读着便感觉渐入佳境了。

姚鄂梅的名字我也是去年开始读小说类杂志后才慢慢接触的。她的文字自然质朴,很善于描写普通都市人的生活现状,现实主义和情感的拉扯感是比较大的看点。在《我们的朝与夕》中,她构建了由四个女性形成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生活碰撞后产生的破碎,向我们展开了“沪漂”的生活,及女性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当然,我的理解能力可能距离完全掌握作者的创作理念还有很大差距,但即使是目前的收获,自己感觉也是非常丰富的。

开篇,用曼德尔施塔姆的一段话拉开序幕:如果你只关心某些瞬间的事物,你的命运就会成为恐惧,你的屋子就会不稳。

现在回头去想,果然,作者正是从这句话中发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质,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甚至在人性层面看,美丑善恶其实也在这句话里藏着。到底应该看得长远些(用自己一生的得失作为标准),还是应该安于眼下,把握住现有?这真的是道蛮有难度的命题。好比书中的从老师,开篇即是她以退休身份出现,为了所谓的事业,失去家庭,失去亲情,然后还要带着一个看似使命的任务去完满自己后半段的人生,俨然不管不顾对初入职场的小白们的成就或者伤害,她到底关心的是自己的未来还是现在呢?在她所搭建起来的那个郊区工作室,几个年轻人为之奔忙和热血的那段时光说到底是珍贵的历练还是骗局呢?

还有衣泓,一个不相信眼泪的小沪漂。虽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和工作背景,但依然不妨碍她聪明、踏实,热爱生活。在上海的求职过程简直不要太真实,看她的经历,我不由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种种,实在是同腔共鸣。因为辗转遇到了同租客星星,她命运的齿轮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衣泓应该是个中心人物,四个女孩和后来出现的几个男人就像被一块磁石吸引,最终在她的身边完成了相会,不得不说,这个结构还是蛮厉害的。是的,就是因为我还做不到,所以琢磨这件事情就更觉得牛掰。

如果说我对哪个人物最为印象深刻,可能还挺难的,因为这四个女人的身上反射出来的独特性都很吸引人。衣泓的执着和热爱,从老师的钻营和虚伪,星星的真实和现实,黎晓的畸形勇气和悲哀。每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都有独特的存在感。

同时,作品中还有几个男性。勇于放弃家乡舒适生活的清华高才生何枫,体育老师兼健身教练的阳光大男孩吴敏昊,迷失自我锒铛入狱最后自杀的谭晓智,还有衣泓最初租房时那对极具老上海精明算计的房东。这些人也都在不同侧面完善了整个故事背景,尤其是层层向我们展示出在这个遍地机遇,活力四射却又现实无比的上海,如果人们褪去了理想主义后,会以怎样的状态面对生活的真相。这些人物间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小纽扣流转起来,不论开心、难过、成就还是孤独,似乎缺一不可。所以,还是回归到我自己的问题上来,——太浅太薄了。

但在这些人物以外,作者还设计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惟愿速速变老”的校工老顾,还有一个是衣泓意外遇到的女博士长尾夹。他们两人的设定是完全区别于其他人物的,不趋从于现实和理想,他们跳出世俗,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和层次感。怪不得人家这部作品能构建得如此丰富。

另外,关于人物和主题的结合,关于“房子”和“理想”,作品中还加入了许多因为“房子”与上海产生关联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同样真实而精彩。我个人认为这个部分的代入,不仅在推动主人公命运和搭建个性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也对整个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在《我们的朝与夕》这部作品中,我认为非常值得学习的有结构、人物设定、主题与标题这几个特别棒的点。

先到这里吧,有空再把其他作品也梳理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