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忘忧社

写在日更的第100天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4人  且行且停的lancy

【日更之路的第100篇】

如题,今天是日更之路的第100天。虽然算不上很久,也没有写出一篇1万+的文章,但有这份坚持我已经很满足。

6月18日那天,我在日更的第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逼自己写作?”中,提到了写作是自我总结、自我表达的过程,如果“运气”好,还能成为“爆款”文章。

但因为没有养成日常写作的习惯,很多时候很多想法“一去不复返”,生活一天又一天地过,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听说“每日写作比每周写作更容易”,为了让生活能够有所回忆,抱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日更。在坚持了100天后,我终于相信“每日写作比每周写作更容易”。

因为一旦有了每日写作的“指标”,大脑就会变得活跃,碎片时间也能有效利用,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每天不坐在电脑前写几个字都不舒服。

而养成这种习惯的过程是一种“可复用”的过程。

若哪天我需要每天运动减肥,每天练习口语,又或是每天自学考证等,都可以“复用”每日写作过程中学到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自我激励等要素,促进目标的达成。

也许这是目前自己坚持100天以后最大的收获。除此之外,在日更的过程中还收获了以下好处。

1.记录生活

每天文章的封面图都是自己拍的照片(特殊说明的除外),虽然都是手机拍摄的,像素不高,风景也一般,但每次在后台看到一张张封面图片,就能想起当时按下拍摄键时的心情、环境、天气等。

为了让封面图更美更有逼格,我会学着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会学习一些拍摄技巧,期待自己的拍照技术在不知不觉被提高。

2.督促学习

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有些“历史存货”,但每天写每天写,很快存货就没了。为了有东西可写,就需要“逼迫”自己去学习以“存入新货”。

学习的内容以书籍、文章、电影为主,有时候也会就着一个问题,去网上搜集资料,在自己搞清楚以后再通过写作的形式输出。

这就要求自己既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还需要提高快速学习的能力。

3.知识管理

一开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写些什么,但是积累了一定的写作量以后,就能了解自己的写作范围,也可以知道自己擅长写什么,不擅长写什么。

通过对文章类型的总结归类,也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将同类型文章归到一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很快地从自己知识库中“调用”。

目前的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书影歌单

(1)书言书语:包括书的读后感,以及书单推荐类的文章。

(2)音乐故事:包括某些单曲或某些歌手的音乐故事,以及歌单推荐等文章。

(3)且看影视:包括一些电影、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类的观后感。

二、生活情感

这里分为两个子菜单:

(1)生活随想:记录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以及对这些事的随想。

(2)爱这生活:记录了一些兴趣爱好的文章,比如咖啡、旅行、写作等。

三、产品体验

借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思维,生活中到处都是产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为“产品经理”。

以上内容结构不仅是公众号的菜单结构,也是自己为知笔记的主要目录结构,可以很好地将知识管理起来。当然,结构会随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定期更新,重要的是归纳组织的过程。

除了以上种种收获外,文章的阅读量、点赞、赞赏等行为是一种额外的收获,对于这些不可控的行为,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比如,日更后阅读量最高的是“经典之声——《梁祝》”这篇文章,有近2000的阅读量(相对自己其他文章平均100左右的阅读量,是真的算高了)。

这篇文章只有500多字,大概只用了半小时就写完了(包括后台编辑),标题也是用的最简单朴实的文字,在自己看来并不算一篇“好文章”,但却意外成了阅读量最高的。

再比如“快递员要求下楼拿快递,要不要去?”这篇文章,是根据自己的一次不愉快的收快递经历些的,文章也不长,只是简单叙述了过程,没想到吸引了很多人留言,目前留言数31条,是留言数最多的一篇。

从他们的头像或者昵称或留言内容中看出,大部分都是快递员的留言,还有少部分跟我一样有过不愉快的收快递经历的人,在留言中互相“掐架”,好不热闹。精选留言、回复留言,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大号的感觉。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写这两篇文章,对于我自身的收获并不大(知识性不够),但却是数据表现最好的。

为了避免自己陷入为他人而写的“泥潭”,我一直告诉自己,记住自己每天写作的目的,只写自己想写的。在此基础上,再去做一些优化,相信有天“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都说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今天这篇文章就是纪念日更100天的仪式,期待着200天、300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