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要的自由生活 | 简评《游牧东京》
文/锅几
本书封面“我认为的‘游牧生活’并不单纯指那些居无定所的旅人,而是指能将人生的时间轴横向安排,在人生的地图中,可以马上出发开始一段旅程的人。”
日本媒体人米田智彦在他的作品《游牧东京》中,记述并分享了他亲历的一项社会实验,把过去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重新带回现代城市,真是陌生又新鲜。
什么是游牧?
书中的“游牧”,指的是基于现代共享理念的一种工作生活方式,只不过共享物的范围更大,可以是交通工具、工作间甚至是住所。可以说,整座城市就是你的游牧场。作者对此写到:
“要抛弃一切可以抛弃的东西,如住所和财产等,要完完全全地与他人共享东京这座城市。”
过去说自由职业多指工作时间和场所不固定,而“游牧”更甚,连工作以外的生活场所都可以是不固定的!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
为什么要游牧?
源于作者乃至很多人的一个理想:边旅行边工作。这也符合大部分游牧者的初衷——去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从事喜爱的工作,发现更多的新鲜事。
充斥着“诗和远方”的理想主义并非痴人说梦。当前日本经济社会遇到的深层问题,促使越来越多日本人寻求“职业自由”。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然而,那个只要将自己的人生交托给国家或社会,便能过上富裕生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大家也应该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他们之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都足以开拓自己的人生。”
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加之整个社会老龄化、晚婚(甚至不婚)化、少子化日趋严重,这些潜在问题不仅间接导致了低增长,也打击了民众的信心。日本的未来似乎被抹上一层不安的灰色,年轻一代渴望探寻新的出路。
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我们选择工作时也往往萌生这样的念头:是找一个自己擅长的工作从一而终,还是选择一个拥有更多机会的大平台伺机而动?当曾经的“铁饭碗”、“金饭碗”不再是香饽饽,我们如何跳出体制,凭一己之力成就更大的职业提升,过上更理想的工作生活?
适时挺身而出选择“游牧”生活,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首选。
如何游牧?
游牧并不能给生活和职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方法论指导,但却能为人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至于可能性究竟有多少种,能够获得多大的成就,还要看游牧者本人的能力和决心,以及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如何“设计人生”。
“设计人生”听起来很高大上,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内涵:从自我、工作、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设计。
游牧生活最终体现在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上,因此也是围绕如何建立并培养职业多样性,以及为多样性提供相应条件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和解答。
1.先说自我设计。
自我设计意在重新发掘多方面的潜力,为个人塑造丰富的“多元形象”。自我设计首先需要在精神层面上获得认可,因此这一过程不易觉察又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打造多样化的知识技能结构,拓宽本职工作的应用范围,把主业拓展为副业,再把副业强化成复业,最终成为“多面自由的职人”:
“一直以来,本职工作之外的“副业”总给人感觉偷偷摸摸的。然而,如果是“复业”的话,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层面的自我能力,而且可以在不同领域灵活使用自身技能和经验。其中每一个都是本职工作,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斜杠青年(Slash)”吗?先掌握强大的主业技能,再以此作为价值交换反哺其他平行职业,继而获得多重身份;不同身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并可以自由转换。
然而说个题外话,一部分现代人急功近利,彻底误解了“斜杠青年”的内涵:白天搞清洁晚上卖废纸的说自己是“斜杠”,白天上班晚上开滴滴的也说自己是“斜杠”,甚至在朋友圈做微商做代购的也妄称“斜杠”,把“兼职谋生”当作“斜杠”,岂不贻笑众人。
2.再说工作设计。
在书中,工作设计是指选择一个能产生价值创造的场所,核心是积极与外界保持关联和互动,作者称之为“连接”。
这个概念来源于互联网,投射到现实工作,就是要从真实可触的外部社会或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通过与人群交流收获创造。一个特殊的实体场所能把这些潜藏着灵感和创造的人群聚集起来,就是书中提到的“共享工作间”。
传统的办公场所围绕地理位置这一单一属性,而共享工作间的核心在“人”,不同的人将赋予其不同的特质。同一个共享工作间可能会同时接待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群,这将摩擦碰撞出独有的气质氛围。
共享工作间实质上是网上社群的实体化,目的是使工作上志同道合的人在物理空间上聚集,即便他们处在完全不同的行业,服务着不同的雇主。
想象一下,每天围绕在身边的工作伙伴是来自各行各业最具创造力的那批人,随时能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互动,时刻面对面体验新鲜知识的分享。过去常说的“隔行如隔山”,在共享工作间里是如此有吸引力!
3.最后是生活设计。
生活设计实际上是住所的选择。住所是所有生活方式的落脚点,也是游牧生活的最后一环。在游牧中,工作场景得到大范围扩展,人们可不再通过居住地来划分归属,因此“居无定所”也就成了必然。
作者认为,游牧生活不存在传统观念上的“买房”或者“拥有”,强调“能够在人生的各自阶段,选择与当时自己的心境、情况相符的住所”,主张在居住环境上随时尝鲜。为此,作者用亲身经历来证明合租、改造旧居等方案的可行性,将身心付诸更广阔的自然,令人羡慕不已。
一点小遗憾
我从其他人的书评中反复读到一个观点,即游牧生活在某些国家的城市很可能会“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薄弱,民众生活质量低、治安环境差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游牧生活不仅面临语言、气候、生活习惯、治安环境等问题,在共享环境下,最重要的还是人群之间的绝对信任。
人心叵测,脆弱的游牧生活时刻面临严峻挑战,稍不注意就会变为糟糕的体验,严重时甚至会使人身财产蒙受损害。
游牧者,也都是勇敢者。
最后,我与这本书
一个月前油价飞涨,不得已选择骑车上下班,刚好给了我一个“听书”的机会,本书也是在那个时候被我收入囊中。
坦白的讲,书写得并不算好,结构散漫,观点分散,部分观点也遭质疑。促使我读完并写下评论的,是作者为开辟自身多种可能性,追逐理想生活所做出的努力探索和尝试。
读完本书时,正值我工作面临变动,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我有幸与作者感同身受。但当我想起所面对的职业危机和对未来的无力感,得以通过读书化解,内心孕育的理想也能在书中的异国街头开枝散叶,终究还是欣慰的。
此刻,我能感受到作者写下这段时内心充满的善意,他说:
“我并不希望在本书中阐述所谓的‘自我责任论’或是‘唯有强者得以生存’的理论,而是想通过此书,帮助大家在这艰难的现实社会中,尽可能多地找到开拓自身人生的方法及可能性。”
这一定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不论如何,它总能给人希望和安慰。这就是本书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