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北伐中原为了称帝?
“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这似乎是我们对于诸葛亮最深刻的印象。
近现代之后有关于诸葛亮的评论文章太多,基本上把诸葛亮所有的事情,180度大翻盘。火烧博望坡不是诸葛亮做的,而是刘备。空城计是曹操的计策,而非孔明,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事迹,就连赤壁大战的主要功臣都是周瑜而非诸孔明。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蜀汉可以活多久?》。确实诸葛亮北伐中原,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国力衰弱,兵力锐减。难道诸葛亮真的不清楚北伐失败的后果吗?诸葛亮当然知道,但是他依然还要进行北伐,这是他人生职业规划的方向,而且他本人职业发展在蜀国已经进入到了瓶颈。
诸葛亮北伐或许是为了自己称帝!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恢复汉室吗?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从诸葛亮的《出师表》当中,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忠于汉室王朝的,北伐当然就是为了光复汉室。最近墨殇读了一本书,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不禁怀疑,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或许不是为了光复汉室,而是为了——加九锡,而后称帝!
“加九锡”是一个历史术语,当时的权臣篡权之前,都要先加九锡,然后篡夺皇位,自己当皇帝。在《三国志》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在蜀后主刘禅的时候,蜀国有个达成李严给诸葛亮上书,劝诸葛亮受九锡。当然这是一种试探了,想要看看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权的意思。诸葛亮的反应相当耐人寻味,他既没有严厉斥责不接受,也没有接受,而是说了这么一段话:“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能灭了魏国,功劳这么大,别说九锡了,就是搞出一个十锡,我也敢接受。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内心活动到底怎样,我们作为2000年后的现代人,无法踹度。但是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是人们观念里的那样对汉室忠心耿耿,他没有称帝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功劳不够。
这个时候你或许会问,那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不是已经很明确地跟诸葛亮说,如果自己的儿子才能不足,诸葛亮可以自己替他吗?
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诸葛亮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谋士,他为什么没有在刘备死后,自己替代刘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亮的战功不够。当然如果拿《三国演义》里的战功来说的话,我们就没必要往下面接着聊了,从历史事实上看,诸葛亮在进入刘备集团15年之后,才成为刘备身边重要的可信得过的小伙伴。
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庞统、法正、黄忠这些人都已经死了,留下来的功臣宿将只有张飞、马超,张飞还只是个武将,马超因为是投降来的又不被信任,刘备环顾一圈发现,还有一个跟自己创业15年的小伙子,也有一些才能,算了就你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被重用,成为蜀汉政权的丞相。
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说如果诸葛亮不忠于汉室的话,为什么当年加入的是刘备集团,而不是跟着他哥哥诸葛瑾去孙权集团,或者更加强大的曹操集团呢?《三国演义》里提到,不愿与曹操这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家伙为伍。刘备是皇叔,诸葛亮就投奔他去了。
其实我们从《三国志》里的记载可以发现,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在里面的。
“中国饶士大夫”这是诸葛亮对于不去曹操集团的解释。中原地带,士大夫扎堆啊,我去那里,谁看得到我啊。这个跟现在,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到一家大企业,累死累活都看不到总经理,得不到重用是一个道理。
“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这是当时东吴老臣向孙权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拒绝的说辞。说白了,就是孙权你可以觉得我又才能,但是不能让我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啊。况且你还有一个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反过来说也一样的啊,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周瑜有比我大那么多,是你们老孙家的家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你会用周瑜还是我诸葛亮?
而到刘备集团这边就不一样了,年龄上来说我才20岁刚出头,就算现在得不到重要,但是将来还是没问题的,这就类似于去一家创业公司,公司刚刚起步,公司领导人已经老了,随时可能嗝屁,继承人有比较弱,管理层随时都可能跟老领导一起嗝屁,我辛苦干几年,怎么也是一个CEO,说不定最后还能把管理层收购,自己做董事会主席,何乐而不为?
记得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建议先到一家小企业,这样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说不定最后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领导层呢,就算小企业最后失败,自己修得一身技能,到一家大公司随随便便做一个中层管理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这里并不是去抹黑诸葛亮,而是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一些职业发展规划,新时代的我们不要做洪流的席卷裹挟者,而是做时代潮流的弄潮儿。这里是墨殇读书会,读书、修身,用不同的视角看历史,你会看到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