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诗经》读书笔记·四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84人  笛卡尔的微笑

葛藟

《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浩:

古人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读《樛木》一篇,影响最深的就是葛藟与樛木之间的一种阴阳交感,如果一直运动怎么能有阴的产生呢,如果一直静止怎么能有阳的产生呢?“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在诗经中,如果没有樛木就下的开始怎么能有葛藟顺势而上呢,如果没有葛藟萦之,怎么能有福履成之呢?看起来,樛木的就下仿佛是偶然的行为,然而又能被看做是一种必然,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像树本来是闷闷不乐的,上天却要让风去吹化它,去感动它这颗冥顽不化的心,而人们都说自然常常处于和谐之中就是这样的。就像自然,即使它大哭一场,也立刻会露出彩虹的微笑。樛木无意中又是天意中低下了树枝,葛藟也就有了向上的契机,相互交融,和谐交通,美好的图景也就在偶然中生成了,但是如果没有樛木之“心意”,葛藟是不会有机会的;又如果没有葛藟的“等待”,或许已经向地面生长了甚至是已经枯死了。偶然的一逮下,偶然的一只黄鸟,被偶然一撇的有心人发现,写到诗上,又被有心的人们看到,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却无处不蕴含着文明的永恒的诗意。


子见:

凡人之处世,自视甚高以至察察者,终茕茕无依、踽踽独行。然何以至此乎?思而不学,学而不省哉!天地有道,一则为气,多则自然。气者何?天地之充斥也,玄之又玄;自然者何?天地之万物也,比比皆是。或有通感者善感于气,可内自明于心;或有格物者善穷于物,可外通理于形。自明者遗世独立,通理者安贫乐道。自明者不罔,通理者不殆,自明而不通理者易殆,通理而不自明者易罔。罔无损,殆乃危。自明而不自谦者,行高于人,人必非之。樛木自曲,葛藟相萦,上下交感,互为施报。君子之心,亦当如此,自明而不崟岑,福履自当来哉。


无为:

《关雎》、《葛覃》、《卷耳》分别讲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此之后的《樛木》可以视为另一个结构的开始,当然,这种开始也是承接前三篇的诗韵而来的。

樛木之与众不同在于,它的树枝有下垂之状,而地面的葛藟等藤本植物又能借着下垂的树枝向上攀缘。双方各随己之性而能互相配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片繁茂之象。其美妙之处在于,这种景象不是单个植物独自造就的,而是两种或多种植物的密切配合下互相成就的,在上者的谦卑就下,在下者的昂扬上进,缺一不可。

将这一意象加以扩大,则天地交流之道亦在其中。天降雨露恩泽大地,地生百物回报上天,如此而能有生生不息的世间景象。反之,如果上天永远威严于上无有施舍之意,亦或大地永远匍匐于下不怀回报之情,则上下否隔不通,既不能广化万物,亦难以独善其身。如此,天地生育万物已经在以身教之,为其灵长的人类又怎能不深思交泰之理而用之日常呢?


宽大虾:

樛木和葛藟——对这首诗,毛传和郑笺认为樛木和葛藟指王的后宫中上下位者相宜。每一节的目的是“乐只君子”,并增加其福履。依照这种看法我们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果说樛木和葛藟喻示上下关系的话,那何必非要是后妃呢?君臣中的臣也可以是葛藟,“君子”也可以为樛木。如果说这样的比喻在君臣间会导致缺少“敬”,那么这样的问题未见得不会在后宫发生。王夫之解释说,将其讲成后妃是因为在王宫衣食无忧,不用像外面君臣需要一起治理国家。不过这样解释似乎因为加入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把这首诗局限在后宫私事,而难以推及天下百姓,与润物细无声地教化功效相违背。

可如果不是官员的上下级关系,哪一种关系更加恰当呢?经过讨论,男女乃至于夫妇关系更加贴合诗中对樛木和葛藟的描述。樛木枝条往下,葛藟顺杆攀爬,最后相宜相得,共荣共存。似暗合《易经》咸恒卦序与两卦的卦意。据老师讲,“咸恒”是《易经》下篇的开篇两卦,而这一篇诗相似与《关雎》,都有乾坤交感的感觉,似乎意味着《诗经·周南》的一个句读。当然,《易经》是灵感的来源,并非决定主旨的依据。

下一篇《螽斯》说子孙,那么《樛木》的主旨从阴阳交感的角度切入比孤阴或孤阳似的偏斜角度切入更加恰当。

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在说共荣,可“累”、“荒”、“萦”与“綏”、“将”、“成”层层递进,又说明两者不仅相宜共存,而且共促发展,不断进步。螺旋上升,状似葛藟缘樛木而上。

福履绥之 福履成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