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如何引
当去观察任何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时,会发现他们并非乐在其中。他们发脾气不是因为喜欢那样做,那不可能是他们预谋的策略,他们只是展现出真实感受,表达失落、愤怒与难过罢了。
发脾气是如此,你不喜欢的任何行为也是如此。你可以先想想,这种行为是在传达什么感受?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感受?一旦你猜到或发现了,就去确认那个感受。例如,“你很生气,是因为我不准你在午餐前吃冰激凌,对不对?”最后,孩子恢复平静后,你可以跟孩子谈谈,帮他找出更得体的方式来表达感受。“你想要的东西,我没给你,你可以告诉我你生气了。你直接告诉我原因,我就了解啦,这可比尖叫有用哦。”
幼儿发脾气可能是因为失望,他不会选择要不要发脾气,而是情绪一来就直接发脾气了。也有可能是你不准他吃冰激凌,当下他只是在表达感受而己。
比较推荐的做法是,不要放任孩子独自尖叫,而是持续与孩子对话。在孩子稍微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你要立刻表示同情地说:“哦,宝贝,真是个可怜的小家伙。” 这样做至少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没有人喜欢遭到冷落,除非你是故意误解他,他当然会生气,或者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独自经历任何极度的痛苦,都令我们不安。说出孩子发脾气背后的感受确实有帮助: “你真的很生气,对不对?”孩子不开心时,需要安慰:“我很抱歉让你那么难过。”
安慰孩子和无原则地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是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安慰他,而不是惩罚他,或责备他想要你不想提供或无法提供的东西。孩子看到你理解他,你能保持情绪稳定,不会因为他发脾气而斥责他,也不觉得他的感受太夸张,总能包容他的感受时,他也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感受。
孩子发脾气时,你可以借由拥抱来安抚他的情绪。或者靠近他,蹲到和他一样的高度,对他的感受表示关心。你可以用话语来确认他的感受,或者做出关爱的姿势和表情。
有时把孩子从某种情境中移开是必要的。例如,他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或打扰了别人。这时你可以说:“我需要抱你起来,带你出去,因为我不能让你伤害那只狗(或打扰别人)。”接着就照你的话执行。
孩子发脾气时,如果你回嘴吼他或粗暴地对他,反而会导致情况恶化。你那样回应,等于是在惩罚孩子展现感受。孩子发脾气时,你视而不见,那也是一种反击。孩子坐在推车里哭时,你可以停下推车,对他发出同情的声音,或把他抱起来安抚一下。
孩子发脾气时,你不需要答应他做他想做的事,你该做的是同情他的失落感,用语言说出 当下发生的状况。“哦,你生气是因为我不帮你拿滑板车,对不对(或者其他类似的问题)?” 孩子迟早会对失落感培养出容忍度。
如果你觉得孩子发脾气把你逼到了极限,切记,这时你应该反思,而不是立刻反应,不要觉得孩子是冲着你发脾气。你可以深呼吸,持续保持理智,并观察孩子。
你持续观察孩子,注意他的情绪,并尝试用语言说出孩子想沟通什么时,你会开始了解导致他情绪失控及行为失控的触发因素,以后就能预先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很多父母知道何时该让孩子抽离群体,和父母单独待一会儿;何时婴儿推车对孩子来说太拘束了,孩子需要自由奔跑;或者,何时该吃饭,不要等到孩子饥肠辘辘再吃。
孩子不会永远处于发脾气的状态,所以你的第一个任务是记下你们在何处、何时、跟谁、为了什么事情而争吵,以发现触发点是什么。
如果触发点是因为外界的过度刺激或环境中有太多噪声,你可以采取措施以避免那些情况。触发点可能是突然的活动中止,例如,你要求孩子别再玩了,马上来餐桌吃饭;又或者,你可能注意到问题发生在你比较不耐烦的时候。通常,问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我们不该对孩子抱着很高的期望,但如果我们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就对他很高的期望,那只会使他和我们感到沮丧。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不一样。
你找出触发点之后,下一个任务是观察你在孩子发脾气的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或其他成年人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在场,例如孩子在学校的时候)。你是不是反应不够灵活?当孩子用行为跟我们沟通时,我们往往误以为应该对他更严格一点,纠正他的 “坏”行为,却没有考虑到他行为背后的含义,那只是因为他无法清楚表达感受。
更严格的管教可能对一些孩子 “有效”,在你达到极限之前,设下界限并合理地维持界限确实不错,但有时你可能做得太过火,变得不够灵活,那反而为孩子示范了顾固又僵化的榜样,或使孩子更加沮丧,导致形势更加恶化。
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老师和家长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并放弃休息时间。但你仔细观察孩子的话,可能发现他在学校坐立不安,很难坐在那里一直不动,他无法集中注意力。你逼他坐得更久,只会导致情况更糟,而不是变好。
六岁的小孩几乎无法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并清楚告诉你:“我体力过剩,我真的需要在外面跑一跑才能安静地坐下来。”你需要仔细观察孩子,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德克萨斯州天思堡的鹰山小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的下课休息时间延长到一个小时,比之前的两倍还长。结果老师发现,孩子现在学得更多。他们注意到学生现在更遵守纪律,更懂得独立学习,更主动地解决问题,互相发生争执的现象也减少了。家长也说孩子在家里变得更积极主动,更乐于社交。
可见压制孩子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开明地对待他们,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需求和欲望,才是最好的方法。
讲大道理通常不是让孩子跟你合作或让他停止哭泣的方法,因为幼儿还听不懂道理。你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往往能够让孩子配合。父母生孩子的气时,很少自我检讨,他们只觉得孩子在找麻烦,“行为恶劣”。但你和孩子之间的任何情况,都和你们的亲子关系有关,那是你们一起创造出来的。当我们这样想时,就可以影响孩子的行为。
当我们放弃坚持自己一定是对的、放弃争输赢时,就更容易看清自己扮演的角色,更能思考我们如何向孩子示范怎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