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读书笔记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马克·格兰诺维特 序
在老师推荐下最新买的一本新经济社会学的倡导者格兰诺维特的集大成作品《社会与经济》翻译对我来说实在晦涩难懂,转读这本涵盖了其早期六篇代表性论文的作品,以期对社会网嵌入经济网的分析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提到,社会网分析在两条战线上面对了失败。
一是“花太多力气追求网络分析的细枝末节而对社会理论面对的较大问题毫无兴趣”。让我联想到目前的各种流行的网络分析,追求数量性质的复杂计算,却难以回到理论层面有所提升。
二是“贬低了对文化、政治及制度架构的兴趣,而社会网又镶嵌在这一架构中。”如果研究网络、无论是创新网络还是什么,同时要关注的是它所嵌入的软环境是什么。
关注作为连接媒介的“网络”这一层,其实是对集中于个体和总体两端的研究工作的重要补充,因为网络提供了社会行动和形态的大致成因,镶嵌观点处理的是个体与总体之间的直接因果的分析。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译者序
了解越多越对格兰诺维特的理论着迷了。
之前只是了解科斯提出的组织形式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而格兰诺维特则提出“科斯之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理性最小化交易成本,而他考虑到答案另一面——信任的作用,除了外部交易还要考虑内部交易秩序的治理机制。
这就是社会网分析方法区别于经济学的“低度社会化”把人全然作为理性自由个体、“过度社会化”的社会决定论调之外的第三个解释。
这也是对于“非正式网络”形成的我见到的最好分析方法之一。
这也是书名“镶嵌”的核心内涵,在个体与网络总体之间搭起了“桥”。
门槛理论与集体选择、弱连带理论,社会网与劳力市场…继续探索下去,它对创新区域的成因有另一面解释。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篇章
这一篇章更详细解释镶嵌问题。
在“社会学与经济学内的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在于两者共同地以社会性孤立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与决定的中心,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只有镶嵌的观点才真正把人的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性考虑在内,人不是过于理性的追逐自我利益,也不是过于陷入社会强加给他的角色中,而是拥有自己的个性的同时又收到社会网络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的镶嵌、信任与欺诈”中,作者的镶嵌观点强调网络能产生信任防止欺诈,仅靠普遍道德与制度设计不足以防弊,但网络也不完全取代它们来维持社会秩序,它只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在“‘市场抑或科层’问题”中,作者再次回到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公司组织选择的经典问题,但作者却不简单的将科层组织视为高效处理交易的主要原因,而是将人际互动网络纳入讨论组织形式效率的范畴,并论证了公司间的社会关系对秩序的贡献比想象中更重要(比如长期信任合作的供应商与承包商之间),而公司内的威权却可能没那么有效力(公司内部产生不信任不合作)。
弱连带的优势篇章
这一章介绍了著名的弱连带理论。弱连带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因为弱连带更可能成为区间连带。就好比紧密朋友圈子之间大多传播的是彼此都知道的信息,而通过分属不同圈子的某两个人的弱连接则可能串联起这两个不同的圈子,提供不同于惯于收到的信息。
对于劳动力就业来说,弱连带在创造可能的流动机会时是很重要的资源,从宏观来说,弱连带也促进了社会凝聚力(流动的劳动力在不同社会网中建立了连接)。
研究社区凝聚力时,发现社区中的区间桥越多,且桥可以沟通的范围越大,社区的凝聚力也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之前调研的某小区有个能力挺强的退休老干部做了业委会会长,对社区凝聚力的贡献还挺大的。
弱连带理论提供了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研究的结合,其也产生了吊诡之处:弱连带是导致疏离的根源,但却被视为个人取得机会和社区整合不可或缺的因素;强连带增强了地方的凝聚力,但又导致了社会整体的破碎化。
也许弱连带的优势便在于整合,谈到创新环境时要促进不同专业人士的碰面交流也是营造弱连带,整合资源、信息,最后生产出新的创意。
再访科斯:现代经济中的企业集团篇章
国外学者写的书有很好的一点就是,基本上在每一章后面会来一个讨论或总结,把主要观点再梳理一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加深了理解)
这一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中间层次的关注,不仅体现在社会学领域,对于经济学领域在个体公司及下面的企业家精神与整体经济环境之间也敏锐的捕捉到企业集团这一层次的研究。企业集团为何存在,如何发挥作用,为何可见度不高,以及它如何与制度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经济发展,企业集团力量转为政治资本的倾向性又使得考察其与政府关系成为必要,这一篇章都进行了相应阐释。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研究其实对地区创新环境的研究很重要,比如文中提到第三意大利这种小工厂企业网络的企业集团形式,就是这种典型创新环境的主要特征。创新研究的话题涉猎太广泛了,这里已经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内容,如果考虑地域性的企业集团,那么还得加上地理学内容,then规划学何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