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fen解心理学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277人  Li老师

前面提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几个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其中,又可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斯金纳)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今天,就跟大家讲讲【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其原理。第二阶段,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其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1 巴甫洛夫和他的汪

巴甫洛夫有只汪星人,平常经常被他拿来做各种训练和实验。有段时间,他突发奇想想训练狗狗乖乖吃饭。所以,饭前巴甫洛夫会摇铃,告诉他家汪:“要吃饭啦”,同时,送上食物。如此反复,突然有天,巴甫洛夫无聊,就摇铃玩玩,结果发现他家汪没看到食物就流口水了。

所以,巴甫洛夫就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例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了联系。(如下图)

我们再回顾一下【官方版故事】,来剖析剖析。

官方版故事: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当铃声和喂食反复配对后,只给狗听铃声,不呈现事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在这个实验中(如上图),食物是无条件刺激(UCS),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后,就变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为条件作用(CR)。——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刚才这个实验呈现的过程,也叫做【强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分化】、【抑制】等问题。

2 华生的恐惧实验

华生觉得巴甫洛夫说得有道理,认为条件作用模式不仅在汪星人身上适用,也应该适用于人类。所以,他对其进行了扩展:

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应)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的。

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恐惧实验】。

艾伯特(小A)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婴儿。首先,让小A接触小白兔(中性刺激),小A并不害怕。后来,小白兔再出现时,伴随着铁锤敲钢轨发出的让婴儿害怕响声(无条件刺激)。反复3次后,单独出现的小白兔也会让小A害怕。6次之后,小A反应更加强烈(更害怕)。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小A对所有有毛的东西都害怕。

根据这个实验,华生提出了: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3 【学习律】

总的来说,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规律有如下:

(1)消退律。条件反应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摇铃)反复出现,但是,没有无条件刺激(食物)。那么,条件反应(听到摇铃流口水)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泛化和分化律。①条件反应形成后,如果遇到与条件刺激相似(有毛的东西)的刺激,也可能会引起条件反应(害怕),就是泛化。②条件反应形成后,遇到相似的条件刺激,形成不同的反应,就是分化。

(3)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就越迅速。

(4)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 比 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4 教学启示

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个体可以获得对各种情境的情绪和态度。

例如,教师(父母)不断给学生(孩子)关心和鼓励,学生(孩子)就会把学习和愉快的体验联结起来,然后,更加喜欢学习。

例如,当学生(孩子)有强烈的“问问题”的愿望时,教师(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甚至嫌他们烦,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你家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磨灭的)

5 辩证

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前提是有机物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其实是不适合用此理论进行解释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4-36.

[2] 爬爬,等.心理学考研重难点手册:基础备考(第七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256-257.

以上就是今日的知识点fen解。如果您喜欢,期待您的关注与打赏,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