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胡塞尔:逻辑、认识论和意向性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4人  Denysus

第一节 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1. 《逻辑研究》=《纯粹逻辑导论》(包括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现象学和知识论研究》*6(以对意向性的分析结束)

2. 知识论的核心问题:确立知识何以可能。——不是考察意识是否(和如何)能够获得关于独立于心灵的实在的知识。所有是否有“外在实在”的问题都被胡塞尔所拒斥。

3. 心理主义观点:认识论→感知、信念、判断和认识的认知本性→都是心智现象→是心理学的任务(因此也包括逻辑推理

结论:逻辑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必须经验地研究它们的性质和有效性。

4. 胡塞尔批判:逻辑学→并非经验科学,并且根本与事实上存在的对象不相关;而是具有确定性和观念性的结构和规律

结论:逻辑是非时间的、客观的和永久有效的观念;心理学研究结果具有含混性和概然性。

5. “真理都不是事实,也就是说,根据时间被规定的。真理确实可以有‘某物存在,一种状态存在,一种变化正在进行’等等意思。但是真理本身是超越时间之上的:也就是说,讲时间性的存在归于真理,或者说真理产生和消亡,都是无意义的。无论这个世界和这些实在的东西存在与否,2+3=5这个真理凭借其自身仍然是纯粹的真理。”

6. 《表达和意义》:时间性的认识活动(实在)vs非时间性的观念性(观念);意义-理论性的语境→意义/意谓(meaning):指意谓的某物或意谓某物的活动及过程→在一次又一次不同的过程中意谓相同的东西

7. 胡塞尔批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补:在无数不同活动中无法重复同样的意义),那么科学知识和日常的交流和理解也就不可能了。”——心理主义破坏了任何理论的可能性(包括心理主义本身),导致自否性的怀疑主义。

8. 知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客观条件(逻辑的)和主观条件(意向行为的)。如果要得到关于知识可能性的更实质性的理解,我们必须研究和阐明客观观念性和主观活动之间的关系

9. 对主体性的回归:客服心理主义→对逻辑学和客观性地位的说明→只关注观念性和实在性的被给予性;也必须对意识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在意识中,或者成为意识,事物才能显现。

第二节 意向性概念

1. 《逻辑研究》的第五和第六研究关注:有意识是什么意思——意识的发生可以脱离可能经验性地或者事实性地牵涉进来的物理和因果性元素。

2. 无前提性:“现象学应该是对所显现之物(无论是主观行为还是世俗对象)恰到好处的忠实描述,并且应该避免形而上学的和科学的预设和玄思。”

3. 意向性:人民并不是纯粹地爱,害怕,看见,判断;而是爱所爱的,害怕可怕的,看见某个对象,判断某个事态。

4. 意向性的客观主义错误:当且仅当对象因果性影响意识状态时,才能说意识状态指向了对象。——我实际上可以思考不在场、不可能、不存在、未来的或者观念的对象,而并非由于因果性的影响。

5. 意向性的主观主义错误(主观主义试图将意向对象还原为心灵内容):意向性首先和首要地被理解为和内在于心灵之间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说和内在于意识的对象的关系。——如果我的意向对象内在于活动,那将意味着我将永远只能一次性地经验同样的对象,每一次的感知对象也是全新的。

6. 当我们感知一个对象时,必须区分显现之物和现象,因为对象从来不是在其总体中,而总是以某个特定而有限的角度来显现的。——对象(不同现象的同一体)总是不能被单个的被给予性穷尽,而总是超越它。

7. 对于非实在对象的指向来说,该指向能够被刻画为超越的对象的指向性。——无论意识活动的对象是否存在,它们都是意向性的,并且正因如此,将某种心灵存在归属于“非实在”的对象,以拯救活动的意向性,是不必要的(意向对象不是心灵内容的)

8. 表象论的知觉理论错误:如何建立感知对象和主体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个知觉蕴含着外在于心灵的对象和内在于心灵的表象。——“正是意识的想象的统觉,将自身建立在知觉之上,才首先给予了它原来的、知觉上明显的对象,以映象的地位和意义”,即先有感知再有表象的对象

9. 所以与其说我们经验到表象,不如说我们的经验是表象性的,并且它们将世界作为具有特定属性的而表象出来。

10. 综上,①意向性不仅是对实际存在对象的意识的特征,也是刻画幻想、预测和回忆的特征。②被意向的对象本身并不是意识的一部分,也不被意识包含在内。③在知觉和幻想中我们所指向和意向的都是超越的外在于心灵的对象。区别只在于,在前面的情况下所指是存在的,而在后者则不存在。

11. 存在独立性:我们的心灵并不因受外在的影响而变为意向性的,并且,即使心灵的对象不存在了,它也并不失去意向性

12. 对意向性的分析“仅仅”表明,存在因其自身的本性而指向超越的对象的意识活动。主体如何达到客体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主体本身就是自我超越的,而且本身就指向与其不同的东西。——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克服

第三节 活动、意义、对象

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