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值得写书纪念的童年,都有这样讲道理的父母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有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长大后的她,将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写成了《城南旧事》。
20世纪30年代,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女孩小豆豆长大后也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写成了书,名为《窗边的小豆豆》。
相隔不久的年代,中日两个国家,两个女孩都成为了作家,在她们的成长故事中,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父母角色对孩子的教育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成长中极为关键的时期,这其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在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世界。
在《城南旧事》的后记中,英子问爸爸为什么骆驼队要挂铃铛,爸爸的解释很科学:挂上铃铛是为了让狼听到铃铛声,知道这些骆驼受到人类的保护。
小英子却有自己的奇思妙想,觉得人类给骆驼挂铃铛是因为人耐不住旅途的寂寞,想给旅途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听后一笑:“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小孩子看待世界用的是与大人截然不同的眼光,在骆驼挂铃铛一事上,爸爸并没有强迫孩子接受大人世界听起来合理的解释,而是给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一片做梦的空间。不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而是引导着孩子思考,英子爸爸的做法温和可亲。
而在日本的小豆豆,自上学以来就是个问题儿童,因为自己活泼的天性,遭到了正常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嫌弃,因为上学的事,小豆豆的父母没少发愁。
但在这么发愁的情况下,小豆豆父母也没有想过强迫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小豆豆变成老师理想中的“好孩子”,而是奔走着为小豆豆找新学校,最终找到了“不正常”的巴学园,让小豆豆度过了对她以后的人生既有意义又有趣的童年时光。
如今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引导和教育孩子,不过分压抑孩子的天性、不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骄傲的公路:绝望的南方绅士传奇(1955——1967)》中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说:“生活不应该是一场带着漂亮的、完好无损的躯体安全抵达坟墓的旅行,而应该是在滚滚红尘中策马奔腾、全力以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并大声赞美说:‘喔!多棒的经历啊!’”
生命的意义已经不止在于日常的柴米油盐,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孩子的人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上一代的经历将不完全适用于下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通过引导,而不是强迫式灌输。
同时,在教育中,父母既要鼓励孩子,也要给孩子留下试错的余地。
英子有一次上台表演,家里很重视,妈妈借给她淡青色的头纱,还在纱的四角各缀上小铃,为她小麻雀的角色加上一双“翅膀”。表演当天,英子的父母都出席观看了英子的表演,还鼓励她好好学习。
对于孩子有兴趣的事,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好好学习”没多大关系,但英子的父母还是接受并鼓励孩子去尝试,为孩子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小豆豆经常犯错:跳坑把自己跳进水泥堆中、钻篱笆把衣服钻到破破烂烂……这些事放到很多父母身上都免不了生几顿气,小豆豆妈妈却更多地叮嘱她,就像烫过之后才知道痛一样,让小豆豆在知道过失之后进行的教育,更事半功倍。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自由状态下犯错,远比戴着枷锁做正确的事要好得多。”错误有时候来得比正确更有用。
我们常说吸取成功经验来为己用,但其实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人的经验却大有不同,因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而失败不同,失败了便真的是失败了。吸取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应该注重那些失败的经验,避免再经历同样的失败。
对于父母来说,严防死守孩子不犯错不仅不现实,更累身累心。从摔倒中学会走路、从模仿中学会说话,犯错可以视为孩子学习的一个途径,在孩子犯错时多加看顾,在教育中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试错余地,这比耳提面命大道理更有效。
父母角色下的教育方法
大人除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受到重视。
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
英子的父亲对英子的教育是开放的,面对孩子天真的提问,不会轻易地去否定孩子;小豆豆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包容的,包容孩子的不一样,允许孩子犯错。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被视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可以有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父母在人格上与孩子是平等的,他们引导孩子,却不过多地干涉孩子,让孩子在自己这张白纸上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和可能。
正直诚恳的言传身教
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与其在嘴上说说,以身示范反而更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疗效。
英子父亲在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收留进步青年德先叔、小豆豆妈妈教导孩子不能嘲笑隔壁朝鲜来的邻居“朝鲜人”,家长们为人处世的规则已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影响着孩子,正直诚恳的种子不用父母刻意播撒,已经悄悄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孩子天生就擅长模仿,想让孩子成长为正直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先成为这样的人,言传身教中行动的力量远远大于语言的力量。
不容碰触的教育底线
在一次雨天,英子因为下大雨不肯上学,被爸爸用鸡毛掸子抽了后哭着去了学校,从此再也没有迟过到。
小豆豆因为听落语对客人不礼貌,被家里禁止听落语。
这些小事背后,关乎教育底线。
开放、包容和平等需要一个边界,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来预防他们做出不可挽回的事,这些规则的边界就是父母的教育底线。
因为爸爸的一顿打,英子明白大人对求学、求知的态度;因为家里禁止听落语,小豆豆也明白了礼貌的重要性。
在家长和孩子中间设定好教育底线,这条底线便是不容触碰的,触碰了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不仅适用于家庭,在学校、职场也同样适用。
童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子和小豆豆会写书来追忆自己的童年,与她们的家庭氛围、父母思维方式和教育底线等教育方法是离不开的。
归根结底,她们有讲道理的父母,在处理事情时,父母注重的更多是道理本身而非情绪宣泄,给了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两部充满孩童天真乐趣的童年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