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家的处女作or代表作,你更愿意读哪一本?
如何建立个人的阅读偏好?是不是别人推荐的书就同样也适合你阅读?读书真的是很私人化的选择。世界上肯定很难找到两个人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读书书单。
就算你因为某人的精彩推荐去读了某本书,也许得到的阅读感受也可能与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截然相反。
读书本身是和个人性格、气质和经历息息相关的,你以为你读的是一本完全陌生的书,其实并不是,你只是借由别人的文字,在和另一个隐藏的自己对话而已。

所谓业余和专业的界定一定是有的,但是无论你选择读哪一本书,都有一个前提,你首先得有阅读的兴趣。没有兴趣,又何谈沉下心来阅读。不然读长篇巨著时真的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本书应该读哪一本书?
每个作家情况不一样,有的作家的处女作可能就是成名作。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虽然这部作品是以他在家乡嘉绒藏区漫游经历为铺垫,进行广泛搜集资料酝酿而成的。出版时也并非一帆风顺。
但这部作品是阿来正式进入文坛的第一部小说,他在写下小说的第一个章节《画眉》时,就已经预感自己正在成为一个小说家。这部作品也让他成为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可我对阿来小说的阅读也仅止于此,也可以说是我本人确实太喜欢《尘埃落定》。
其实他的创作生涯远不止于《尘埃落定》,他后来也一直勤勤恳恳写作,有《空山》、《格萨尔王》等问世,但我确实都没有读过。我既没有找到电子版,也舍不得花重金购买,在图书馆也没有借到相关书籍,但我倒并没有觉得遗憾。

想来,我读《小王子》的次数和《尘埃落定》不相上下,但我还读过作者的散文。不变的依然是以飞行员的视角俯瞰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只是相比小说的巧妙构思和寓言手法,抒情散文能更直接表达所思所想,记录大地上目之所及的一切。
我也是在读了他的散文后,才知道他原来也是“存在主义”在文学上的早期代表之一。怪不得小王子会执着于到各个星球漫游寻找失落的自我,以此确认自己的存在。
巴金最著名的代表作当然是充满激情的《家》系列,可是因各种机缘巧合,我偏偏至今也没读过。
倒是很早前无意中碰到过《寒夜》,这本篇幅较小、惜字如金的作品,是他后期的代表作。
特别佩服他冷静克制的叙述,与早期难以抑制的激情写作形成鲜明对比。对儿子、媳妇和婆婆三人之间窒息家庭关系的描写丝丝入扣。
彼时我其实根本还没涉及过婆媳关系,但是他冷静视角带给我的震撼,确实真实而强烈。这本书我也只读过一遍,但我知道,后面也不会再读。
有些风景只需要看一次,终身都无法再忘记。

像巴金这种前后期艺术风格转变较大的作家,文学史上还是比较多。比如李清照晚年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早期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差异就比较大。
我并不否认其晚期诗歌的雄浑悲壮,但更愿意读她早期看似不知哀愁的青春之诗。
在那些轻盈欢快的诗行间,跳跃的是多姿多彩的青春绮梦。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也都懂得青春的短暂而珍贵。我也宁愿李清照永远不老,不去经历切肤的家国之痛。
老舍有一部《骆驼祥子》,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算是早期代表作,写一个普通好人的堕落史。
当时读这部作品时,有些嫌弃祥子最后的失败,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车夫,最后竟然沦落为街头混吃等死的行尸走肉。
现在回头来看,其实后半段写祥子一步步滑向堕落的深渊才是精彩,好人不一定就有好报,人的脆弱是超乎想象的,你根本不知道突然的变故会发生在哪一天。而你所拥有的一切很可能转瞬即空,这不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荒诞世界的真实写照么。
以前父母会跟小孩说“如果不好好念书就要去扫大街”,但是假如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城市将陷入一片污浊混乱之中;现在的父母会跟小孩说“如果不好好念书就去街上送外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真的很难找到工作,他们也不想被困在系统里,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放弃养家的责任。你只看到了他在街头横冲直撞,送餐时在你尚未稳稳接住餐食时,他却早已转身消失于你的视线,因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可能要超过12小时;当你在室内偶尔望着空中飘下的雨丝感慨时,尚不知他们的衣服早已浸湿了数个小时;假如他们真的可以选择像祥子一样堕落,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我想说的是,不必过份迷恋所谓的成名作。成名作其实也只是作家漫长创作生涯中的一部作品而已。如果你缺乏作品相应人生经历或阅读心境,读不进去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