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此次鹰城名家大讲堂活动最后一个主题是,诗歌的意象。】
01
诗歌,那些被反复锤炼出的长短句,包裹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给读者留下广袤的想象空间,或清新明丽、或朴素自然、或气势磅礴、或委婉蕴籍,让人欲罢不能。
怎么才能读懂诗歌,让人明了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呢?
我不知道。
想象中能写出诗句的人一定是观察深刻,语言灵动,内心纯净的像个孩子,又富有浪漫色彩的人。
这样一来,无形中对即将讲课的森子老师有了那么一点点期待。不过我也清楚,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只是听一听,读一读,写是从来没想过的。
坐在台上的森子老师很符合我们对诗人的想象,及肩的灰白长发整齐而服帖,消瘦的脸颊,略低沉的声音,亲切温和。一双大大的眼睛闪着执着又清澈的光芒。
我跟友忍不住对视而笑,这就是传说中诗人的形象。

老师没有马上开讲,让我们读读他挑选的一些现代诗。
这些诗句我并不能全部理解,但读起来的时候,有一种很愉悦的感觉,很舒服。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这是1913年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巴黎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看到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接下来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个场景在诗人心中发酵,直到他想起”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美嘛?
很美。
那些叠加的意象,如琴键上跳跃的音符,如随风倏然而致的思绪,似乎只有足够幸运才能捕捉到灵感缪斯的踪迹。
02
放下了自己的听课习惯,收起红蓝双色笔,合上记录本,关掉录音器。在那一个瞬间,我想全身心的听一听,感受一个这种诗歌意象空灵的不可言说的美。
老师开始介绍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它来自佛教,本意描述修为悟性的程度级别,在魏晋南北朝由佛入文。
我们大部分人小时都由唐诗作为文学的启蒙,不只是因琅琅上口,也是因其极高的美学境界,惊人的艺术价值。
“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些千百年来代代传诵,能直达人心的诗句,刻进了我们的骨血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当这些诗词被人吟诵的时候,多少人会下意识的跟着背诵,品味。
难怪有人说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中国古典文学意境,通大道、求本质,与神、气相关,犹如独创的文艺天地。
03
意象是比意境更小的单位,具体,可操作。就是一瞬间的感觉,要用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去织就,是理智和感情的复合物。
记得去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时,一位老师抽中了诗歌类的题目,看清抽签条上字迹的她,马上用手捂住了脸,坦言,这是她最不想上的课型,“意象,说不清楚。”
友当时说,说不清楚,就读清楚,描述不来,就先去感受,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些东西就能说透了。
就像此刻的我,不能完全领会,但读起来心灵的感动与舒展是最真实的反馈。
“我用芹菜做了
一把琴,它也许是世界上
最瘦的琴。看上去同样很新鲜。
碧绿的琴弦,镇静如
你遇到了宇宙中最难的事情
但并不缺少线索。
弹奏它时,我确信
你有一双手,不仅我没见过,死神也没见过。”
虽然我不理解诗歌的最后两句,但并不妨碍我读到诗人“用芹菜做了一把琴”时带笑的感慨,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宝贵呀,可惜不知什么时候我弄丢了它。
老师在讲解时也特意提到这一点,文学是把万事万物联结在一起,山河、草木皆可有情,可以悲可以喜,可以把人的思想赋予自然,类似佛教里的神性。人与物在文字里可以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歌还可以是对事物直接的不加修饰的描述,只要能传递出美的感受。
诗人戴望舒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女作家萧红的墓地,凭吊时口占一首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全文没有眼泪,没有痛苦,却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04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的很快,读着,叹着,和友忍不住小声交流着,总算对诗歌有了一点点新的感知。
它有比真理更模糊的面孔,有比概念更多的东西,是从游泳者过渡到波浪,是一个意象叠加到另一个意象。在诗歌的世界里,宛如辽阔的宇宙任你驰骋,不管你身处哪个地域,都要认识到它只是地球上的一个点,是宇宙中的一个点。你是哪里人不重要,你是什么人不重要,你是人的特性最重要,打开心胸,放眼世界,不执着于眼前的一事一物。
老师问,“听这些是不是会觉得枯燥?”
怎么会!
尽管不太懂,但仍感受到诗歌的动人之处,读起那些语句,好像暂时脱离了一些无形的束缚,来到了另一个文字搭建的美妙世界。
哪怕我不会写,仅仅读诗,就是享受。
会写诗的森子老师们,更是浸泡在一个奇趣的世界里,有着不同于我们的风华,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