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的形成---《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新生儿并非一出生就有认同的能力,他们是借由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评断自己的。当孩子学习说话和了解语言后,口语信息就对自我概念发展提供了影响。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被关于自己表现的信息炮轰,这里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爱!”“我爱你!”“多么懂事的女孩啊!”也有一些是负面的:“你到底是怎么了!”“你不能做一点有用的事吗?”“你是个坏男孩。”“让我静一下,你快让我疯了!”这些像镜子似的评价,都是我们借以了解自己的途径。
而孩子天生具有照单全收的信任本性,他们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了解自己,只能接受身边无所不知、充满权威的成人们的正向和负向的表面评价。
类似的自我概念形成的原则仍在未来的生命中持续进行,特别是社会学者所说的“重要他人”所提供的信息。我们特别重视这些重要他人的观感。想一想一些你可以记得的人对你的影响,就可以看出一些特别重要的人的评价是很有影响力的。家人就是“重要他人”最典型的例子。其他重要他人还可能包括特别的朋友,某个老师,或者一个虽然关系不深、但你很看重他对你的评价的人。
看看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力,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该如何尽到做学生的本分?如何当个吸引别人的人?如何当个有能力的工作者?然后,你会发现这些自我评价都是受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影响的。重要他人在成年期仍然具有影响力。
青春期受到同侪团体接纳或排挤对自我概念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幸运的是如果父母了解子女的自我概念,尤其在青春期阶段注意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将有助于子女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
在长大以后,重要他人的影响就变得较不重要。大多数人到30岁时自我概念已经不会发生戏剧性地改变,除非经由诸如心理治疗之类刻意的努力。相对的,年轻人的自我概念仍然充满弹性。例如,在14岁到23岁之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男性随年龄而提升自尊,而有三分之一男性降低自尊。
社会比较有很明显的两种形式。首先,我们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决定我们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是万人迷还是丑八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聪明还是愚笨……我们借着这些和自我比较的人来测量自己。例如,研究发现,年轻女性经常拿媒体上超瘦的名模来跟自己做比较,而对自己的身材外貌产生负面意象,有些人甚至变成厌食症患者。有一个研究发现,在看了30分钟电视播放的“理想”女性印象后,年轻的女人对自己外形改变的预期变得较糟。男人也一样,他们会拿媒体中理想的运动员来跟自己比较而产生负面的身体印象。你可能没有办法像好莱坞的明星那么漂亮、像专业运动员那么敏捷或像百万富翁那么有钱,但当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事实并不说明你没有价值,而是你——以及其他这样做的人用不合理的标准和对照成员来评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