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上下求索人物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475人  剑行天下

【引子】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辛弃疾,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爱国将领。一生以抗金报国为追求,高扬英雄爱国主义旗帜,与懦弱的朝廷作抗争,在历史长河中,发出汉族男儿最有血性的怒吼,把满腔的悲愤凝成一篇篇铁骨铮铮的词章。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能代表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与豪放词风,千百年来被奉为词中经典。

永遇乐    京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填词背景】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被称“词中之龙”,是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在金国长大,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稼轩长短句》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韩侂胄执政,筹划北伐,闲置多年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次年,转任镇江知府。

辛弃疾到任后,积极着手军事准备,招募训练士卒,坚决支持北伐抗金,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深感忧心。

作为一名与金人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他清醒认识到,如果战前准备不足,草率行事,定会遭遇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在京口(镇江)期间,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词。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词意戏解】

南宋的夏天,一场暴雨席卷了整个江南,骤雨初晴,太阳透过云层,露出一丝光亮。临安城里,权相韩侂胄一番慷慨陈词,博得朝堂一片欢呼,南宋要北伐了。     

消息传到稼轩耳中,他欢欣鼓舞,即刻提上龙泉宝剑,跃上千里青马,欣然接受朝廷召唤,到绍兴任职,次年,转任镇江。稼轩一到镇江,立即招募士卒,刺探敌情,储备物资,安排布防,随时等待朝廷调遣,他感到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前线已经开战,可朝廷的诏书迟迟未到,他心里生起点点隐忧。

五月的京口,百花斗艳,春光烂漫。北伐像一粒春药,点燃了京口的热情,点燃了南宋日渐枯萎的身躯。整个南宋,包括京口,一片喊杀之声,人们和朝廷一道,忙着准备军需,磨砺刀剑,修甲备马。整日的劳累,稼轩没有半点倦意,他精神抖擞,满怀希望。这日,他佩剑着甲,头戴金盔,英姿飒爽,骑马到教校练场指挥士卒操练。

初夏的阳光,像将军手中的宝剑,照得整个京口城一片光亮,城墙的影子也多了几份厚重,好像为北伐的人们保驾护航。校场上战鼓擂动,喊杀声不觉于耳。士卒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教官的指挥下,列队操练,汗珠像蒸笼的的雾水,流在每个人的脸上。稼轩看到如此阵势,仿佛看到自己当年跃马敌营,活着叛贼,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心中一阵欢喜。

下午时分,稼轩又去各个城防要地查看布防情况。末了,他一个人骑马,沿着石板小巷,穿城而过。狭窄的小巷,斜阳草树,坑坑洼洼,落满马蹄的印痕,里面盛满清清的雨水,树影,房影,人影,模模糊糊,虚幻了稼轩的眼睛,他不知道,哪个蹄痕是当年孙仲谋所留,哪个是刘寄奴所留。历史映照现实,风流总被雨打风吹。想当年,孙仲谋定都建国,整军富民,是何等意气风发,刘寄奴金戈铁马,攻入洛阳、长安,势如猛虎,是何等气吞山河。

英雄总是让人崇敬,现实却让人惆怅。不觉间,他一个人来到北固山下。巍峨的北固山,耸立长江之边,在夕阳映照下,格外雄伟壮观,叠翠高峙,雾气蒙蒙。稼轩一时兴起,登临山顶。一路上,他看到当年南梁武帝萧衍题写的“天下第一江山”字迹已然迷糊,竹影遮蔽,斑驳陆离,心中蓦然产生一种落寞之情。山路崎岖陡窄,马儿不再前行,他便下马,把马拴在一棵松树,便信步来到当年苏东坡赋词的多景楼。

岁月消逝,江山变了颜色,可当年酒的余温尚在。他哈哈大笑,不觉吟诵起来: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当年山河锦绣,苏子可以饮酒吟诵,而今国碎家离,好男儿理应持刀跃马,北逐胡虏,收复山河,他不由得整整铠甲,捋捋胡须,抽出宝剑,拍打栏杆。

夕阳余晖,清风徐徐,眼前的长江之水,巨浪拍岸,响声震天,浩浩荡荡,一泄千里。北固山对面的焦山,金山,像两头雄伟的狮子,张牙舞爪,守护着京口。遥望北国,山色云暝,炊烟袅袅,人们在佛狸祠下,叩拜胡族首领。神鸦叼走了祭品,社鼓丧失了记忆。人们已把胡族当我族,忘了“非我族其心必异”的祖训。稼轩感到北伐已是时不我待,如果再这样下去,故土真的再也收不回了。

此刻,他想起了爷爷辛赞临终的告诫,想起妻子范氏思乡的眼泪,想起当年扬州一路看到的烽火。但韩侂胄一意孤行的决策,让他想起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的北伐。他虽然多次上书,要求朝廷做充分准备,待兵强将精,粮草充足,再行北伐,可朝廷并不理会,让他心生焦虑。这让他想起了老将廉颇的境遇,不由神色凝重。

一阵风吹过,英雄的白发稀释了夕阳的余晖,北固楼屋角的尘土,落满铠甲。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剑行评词】

辛弃疾乃一介英雄,文武兼备。他一生填词600多首,是中国填词最多的词人,与苏东坡一起成为豪放词人代表。苏东坡的词用一句他自己的词来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豪放快意,旷达超迈;而辛弃疾的词用他自己的词来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慷慨激昂,恣意澎湃。苏词抒发的是文人之气,而辛词抒发的是英雄之气。

他以文入词,极大的拓展了词的表达题材,无事不可入词,无情不可入词。因此,他被称为“词中之龙”,千百年来,受到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许多人的喜爱。

他的词,恣意汪洋,气壮山河。就拿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说,全词皆用典古,几乎就是一篇借古说理的议论文。虽然用典,但是气势不凡,第一句就言千古江山,英雄孙仲谋,气势磅礴;紧接着感叹风流总被风吹雨打;然后笔锋一转,大赞京口所具有的光辉历史,即使寻常巷陌里,也是英雄刘寄奴居住过的地方;后面又接了一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热血沸腾,真正道出了英雄惜英雄的情怀。这句也是全诗最有气势最美的一句。

上半阕激情澎湃,下半阕则充满忧虑,其实就是他本人对北伐之事的担忧与焦虑。写到了元嘉草草,写到了烽火扬州,写到了佛狸祠,写到了廉颇,无不提醒北伐的复杂与艰险。

通观全词,体现了辛词喜用典,长句一气,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的特点。诗词用典,往往生涩难懂,而这篇词,通篇用典,却意思明了,通畅顺达,显示了辛弃疾高超的填词水平与极高的文学修养。用明杨慎的一句评价:“该词当为辛词第一”。

【词牌知识】

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谁懂白发英雄内心的焦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