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园思竹 | 也说“近则愈小”
按照鲁迅先生的语言,“近则愈小”是“转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大意是:看待人在体格上的伟大和精神上的伟大,法则完全是相反的——体格上的伟大,是距离越远则愈小;精神上的伟大,是距离越近则愈小。这是确实的。当“思想伟大”者近在眼前身边时,不是常有这样的话:“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两样呀!”“不都是一样的人么!”
识见人,尤其是识见人的思想,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近则愈小”的现实。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真在”,但这个“真在”却同时具有“真”和“伪”两个方面的内涵。
我们先分析其“真”的一面。在同一“生活圈”中的人,往往是忽视、漠视以致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的,“同饮一江水”还会有什么分别呢?“近则愈小”由之就发生了。当然,这也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但是,由于家庭教养、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和自我修养等的水平不同,尽管“同饮一江水”,人的“思想差异”亦是客观存在的,更况相同的“社会存在”也会“决定”出不同的“社会意识”——“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该是最为生动的确证。“近则愈小”——忽视、漠视以致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往往造成否认能力差异,进而,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就衍生了。再进而,其利与害即是可想而知的,还需赘言吗?
我们再来看其“伪”的一面。人与人之间有生理差异——长得不一样,这是无人敢否认的。生理有差异,生理机能就会有所差异,大脑机能也就天然有特定的差异了,因而,大脑思维这个生成“思想”和加工“思想”的核心器官就在各人之间有所分别了。所以,“近则愈小”——否认、忽视、漠视、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在机能器官上就非真而伪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倒不在于生理器官上的差别,根本则在于后天的“思想养成”——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思维数量与思想质量,思维速度与思想高度。恰是“思想”分野了各人。试问,一般文人能与世界文豪相并论吗?谁能与乔布斯挑战?谁敢与马克思比阅读量?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业余时间。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故而有近千万字的“思想”著作量,谁人能够终其一生逐字逐句读思完成,占有这丰沛的思想?
天赐人人一天一年,一生一世。但在这一天一年、一生一世中,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人与人之间是大有不同的。所以,“近则愈小”的问题,是要明辨真伪的,一生谨慎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