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布
经布是手工老粗布的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工序。
我们这里传统的经布是事前把所有要用的棉线都一个绞桩的工具上穿一个躺到的络子(土话,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几个字)缠上去,根据需要分着不同颜色和数量。
现场络线子别看这小活儿,却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不平整,经布的时候,会一直短线,需要人看着。如果是新手,搅动时,速度快了,弄不好,络子会掉下来。
前期工作准备好以后,开始招兵布阵,选日子经布。
昨天和今天,都在老家忙经布这件事。
早上,母亲和本家奶奶早早地就去布置经布场地,经布杆、固定线的橛子、大石头块儿……
开始布置固定橛子的时候,有一定的长度,母亲和奶奶说的专业术语我也听不大懂,大概意思是距离的远近决定着布的长短,也就是能织出几条床单。
以前,橛子都是固定在土地上,现在家家户户,村里的街道都是水泥地,村里人还是办法多,用三角铁焊接了两排橛子,不能固定在土地上,就找来大石头压住,用绳子拽住。
挂线的就是橛子一切准备就绪,经布开始。
从死橛开始走线,走到另一个顶端就需要操绞,有了绞,织布的时候,梭子才能从线中间穿过。母亲和奶奶岁数加起来都快两百了,可她俩就是技术指导,一会儿算哪个颜色的线走几圈,一次走几根线,到啥时候换线……因为花样都在她们心中。虽然两个人都没有啥文化,算起来经布的走线来,一点都不会错。最让我佩服的是,当最后一个个络子走完了,线越来越少,需要接线头的时候,她们都会准确的说出来应该怎么变化,织出来的布都一样。
这次经布,棉线都是以前剩下的,有点乱,也没有什么花样参照,她俩都是边走线边商量,随机应变,脑力体力一起行动。
最省劲儿是挂橛子的人,坐着不用动,但是也有技术含量,啥时候向左挂,啥时候向右挂,都有一定的规矩,一旦挂错了,就出大麻烦了。
昨天,俩邻居老太太帮忙挂橛子时,就挂错了方向,导致一个花色少了好多,今天早上,母亲和奶奶又补经了好多。
起线经完之后,需要起线。这需要大家合作,有起线的,有打捆的,有抱线的……因为线比较多,在走线的时候,几根线的松紧不一样,再加上换线的交叉,有的线调皮,就跑到了别的航道里,需要人把他拉出来。
经布结束,接下来就该印布了,就是把所有的线进行疏通,然后再经过几道工序就上织布机了。
现在,虽然村里还有很多人在织布,不过,他们大多是购买经好的线子,来了直接安装到织布机上就行,除了上年纪的老人,会自己变着花色经布的人不多了。
传统的手艺面临着失传,我们家就是一例。除了母亲和奶奶,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一窍不通,会扔个梭子,织个布就算不错的了。
妈妈和奶奶在商量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