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这个世界的规则,他们都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两个月没有上微博了,一如往常的搜索那个烂熟于心的名字,微博热搜上赫然出现着“郭敬明捐赠两个儿童图书馆”的消息,我没有点开评论,没有看其他人对这件事的见解和想法,我知道:小四真的越来越强大了!他有精力与能力惠及越来越多的人呢!
这个时代伴随着他的争议越来越多,批判的,赞美的,中立的,漠视的,轻蔑的,诋毁的,太多太多,围绕在他身上的声音不绝于耳。
他从作家转型导演的那一年是争议最大的,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知道了有一个叫郭敬明的作家,我开始喜欢他的文字,并且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他,打开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开始变得安静,我会把爸妈给的压岁钱存起来全部买他的书,我会乐于向所有人介绍我的偶像是郭敬明,我会加入所有四迷的家族,跟他们一起谈论挚爱并写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向偶像表达爱慕的文章。那些年,我喜欢的热烈且狂热。也是因为他,我喜欢上那个光怪陆离的上海,喜欢那所遥不可及的名校,我曾一度奢望,我一定要考上复旦大学,那样我就可以离他更近了。那样我就可以骄傲的站在他面前说我完成了他未尽的梦想,那样我就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呢!那些天真的想法是支持我在那样庸碌晦暗的岁月里的一抹微光,一丝温存。尽管现在我不会在说“哪怕在最世当一个扫地阿姨也在所不惜”这样的话,因为如果有一天可以和他真实的在生活中接触,尽管没有惊才绝艳的优秀,也至少保留一份来自平凡的尊严。
去年十月份南京爵迹签售会,那是阔别多年与读者的见面会,那天到场的人格外的多,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从新华书店一直排到街角,井然有序的一个队伍。为了这场签售我提前咨询了上海签售会的伙伴,于是早早的去等待。'我以为九点多到已经够早了呢,没想到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就这样不吃不喝从早上等到下午四点,又在楼道里排了将近一个小时,我抱着24本(有来自于为其他四迷带的书)爵迹等待着见他一面。好不容易等到上了大厅,可以远远的看他一眼,工作人员、等待签售的粉丝又把他淹没在了人群里。
真正可以近距离看到他时是快到给我签售的时候,由于我书多,手忙脚乱的把书理清,等到拍照留念的时候手哆嗦的不停,整个人紧张到不行。可是被人群簇拥的他,是那么瘦小,整个人比镜头前要清瘦那么多(我知道镜头会让人显胖),手却刚劲有力的握着笔迅速的签名,而且速度那么快,而且要签那么多人,百忙之间还要回答粉丝的慰问,我分明听到他几不可闻的声音中透露出来的疲累,也看到他明亮的眸子里蕴藏着的澄澈的光。那一刻我鼻头一酸,眼泪喷涌而出,一方面来自于多年的喜欢在见到本人的一刻爆发,还有是来自于心疼。那个现在站在金字塔顶端闪闪发光的人走过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没有参与过他的过去,那些发生过的事怎样都没法感同身受,他是怎样一路披荆斩棘换来如今的浅笑嫣然!
一开始我喜欢的是他的文风,那后来喜欢的就是他的狠,他可以对自己那么狠。常常为了工作忘记吃饭,压缩睡眠,听说他在剧组的时候休息时间只有2-3 个小时甚至都不睡觉,忙到极致连吃饭都会忘掉。还记得陆烧的那场戏吗?因为要从周崇光到陆烧的身份转变,容颜也要有差距,他能够精确到让陆烧的睫毛具体到多少根,一个能细微到如此地步的人再加上满腹才华不可不成功啊!
在一次文字访谈中,郭敬明谈到说:“
成功就是赚钱,如果不符合,你就滚蛋。”这就是他眼中上海式游戏规则。既然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他们,就只能学懂他们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他一步步通过创作成绩斐然,21岁生日那天创办了工作室,出版杂志书。工作室愈发壮大。根据《人物》杂志报道:中国现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加在一起,才仅仅能抵上郭敬明旗下5本杂志的发行量;连诺奖引发的“莫言热”也未能改变中国书市的畅销格局——排在畅销榜首的依然是郭敬明;他的公司连年盈利超过2000万,旗下的80多位年轻作家每年为图书市场贡献2亿码洋。
这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出版线,郭敬明坐在金字塔顶端。作家们通过郭敬明主办的文学大赛、杂志和身边近10个编辑的选拔产生。塔底的作家每本书销量在5万上下。攀爬至金字塔中段的销量标准线是10万~20万册。笛安、落落、安东尼是簇拥在郭敬明左右的王牌作家,每本书的销量至少50万。
如他所想,不仅实现了他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还有力的推动了旗下作家作品销量,解决了几十人的工作问题,通过文学之新的比赛挖掘了不少新人作家,也给他们一个平台能够展示自己。
随后,转型当导演,有很多人评论说他变了,当《小时代》出来后再次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不乏批判他拜金,物质,炫富的言辞。而他一直秉持着:你要活在这个世界,你就去学懂它,你就按照它的规则成王败寇地去拼的信念。事实上,他现在过的真的很好,管理着一个大公司,又接触到了影视行业,结交了不少朋友。再不会有人用轻蔑的眼神鄙视他,不会有工作人员告诉他你换一件好的衣服来吧,他可以任性的穿着300块的衬衣录制节目,他可以缩着小小的身子跟朋友们自嘲了。
如今他站在上海最为繁华的地方,睥睨着那些前赴后继来到上海灰头土脸的年轻人,而他有足够多的筹码在这光怪陆离的城市站一席之地。
如果说郭敬明是在物质上刺激着读者,那咪蒙则是在精神上影响着读者。
2016年中微信公众号的黑马,至今已经积累了一千万的粉丝,持续产生爆文,从《致贱人》到《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因风格偏激不断引发热议。咪蒙的公众号的文章语言直白,简单明快,粗暴中又有着一份酣畅淋漓,吸粉无数。
然而作为一个曾在《南都》工作的知识分子,咪蒙文章的转型被看做是与理想主义的背离,毕竟曾经作为韩寒《独唱团》杂志第一期稿件的作者,能用独特的视角写出《好疼的金胜叹》,而这篇文章也和罗永浩、周云蓬的文章排在最受欢迎的前三位。曾经一个充满浪漫理想的文化人转变成靠“毒鸡汤”引导、传播一些思想迷茫的大众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对于看过咪蒙公众号的文章的读者首先感受就是轻松舒服,由于内容的简单明了,又加入生活元素,很好的控制了读者的情绪发展,在文章中能找到共鸣,口语话的语言加上不俗的故事发展引发了民众的追捧。
咪蒙式成功引起了各方的讨论,使得大批意见相佐分外义愤填膺,铺天盖地的谩骂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她靠看书来疏解情绪,与此同时,广告价位的不断攀升又让她得到些许安慰。她说她不是一个反抗世界的人,就像是新书名字《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当时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看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名字就透露着一股欲望,一份在这个世界踽踽独行又不断与它较劲的勇气,读来,甚爱之。
咪蒙之所以能够在微信公众号独占鳌头,与她之前在《南都》强大的文化功底和早年敏感的家庭环境以至于能通过情感牢牢把控人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咪蒙还不是咪蒙的时候,她本名为马凌。在她高中的时候,父母感情不乐观,父亲劈腿,甚至把小三堂而皇之的带入家中,母亲的忍气吞声深深地刺痛了马凌的心,后来终于离婚了,却又在她上大学的时候复婚,父母曲折的感情让马凌一度陷入自卑之中,而她交往了五年的男友也在这五年里一直劈腿,幸而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在一起的罗同学陪她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在咪蒙过往的故事里我最感同身受的一点是她拼了命的努力要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咪蒙会写《如何成功地避免升职加薪》《低效能人士的100个习惯》这类神经病文字,可为了妈妈现在写的是《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拼?》以及《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有粉丝说,咪蒙,我还是喜欢以前的你,那时候,你多好玩儿、多酷啊。
她回答说:那时候,我没有软肋,没有欲望,没有痛点。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无法战胜的。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在面对生活、家庭之时也不得不选择妥协。一个浑身长满利刃的刺猬有一天要亲手一根根拔掉这些铠甲,明明痛的撕心裂肺还要故作坚强。
咪蒙在某种程度上和郭敬明是有相似之处的:
两个人都极具商业眼光,客户定位很明确,抓住一个时代的读者特征并把它最大化的表现出来。
两人都有并不愉快的过往,郭敬明是贫穷带来的耻辱感,咪蒙是感情带来的不安全感。
两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推动性作用,各自公司团队有良好的企业氛围,且竞争压力巨大:咪蒙的公司为了赶剧本什么的编剧们都很拼,忙生病了都还要赶稿子啊。郭敬明的公司签约作家众多,销量标准最低在5万左右,像笛安落落这样的王牌作家起码在50万左右,而且公司年会只邀请销量前15的作家。咪蒙对手下员工非常好,工资福利待遇高,逢年过节送名牌发红包出国旅行。
两人都有过硬的文学基础:咪蒙在《南都》工作了12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学背景,郭敬明少年成名,新概念一等奖得主,当年的新概念40万的稿件选取200人的激烈竞争。
两人都对自己狠的下心,咪蒙会为了一个选题在三个粉丝群投票,慎重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精准,坚持日更,在上手术台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写稿。郭敬明把一天当做25小时来用,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他用作工作了。
他们都曾走过不为人知的黑暗,像一个手持成功盾牌的战士,对批评者亮出胜者为王的逻辑。这世界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要登高望远,也要先读懂游戏规则,然后向它对我们那样凌厉的回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