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动、谈静两篇
先生认为,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若既能动如脱兔,又能静如处子,将会得到完整的乐趣。动与静看似一组矛盾,但同时也是有机联系的整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动中感受静。先生分享了一件从动的中间寻出无限快感的事——自己打扫书房,看着书籍零乱、灰尘满地的书房被亲自打扫后,霎时间浑浊的世界变成窗明几净,悠然就座、游目骋怀,有不可言喻的快慰。想必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在收拾房间时,你浑然不会记得今天上班路上堵车的烦心,或者工作中有一个烦心事。因为虽然你的手在动,但你的心此刻是静的。本来动有动的快乐,但动间接带来了静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双重快乐。所以我欢喜每天都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大汗淋漓尤其让我倍感舒畅,比如跳绳,我只顾抬起双腿摇动双手嘴里念叨着数字,看上去五官肢体都很忙但是脑子是休闲的,我的心脏跳的很快但是心却是平静的。这是自己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动中感受静。也有从外界的动中感受自己的静,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在街头读书闹中取静。这种心静不易获得,但一旦获得,便会使心静上升为定力,好处自不必多说。
在静中领略动。先生所谓“静”指心界的空灵。他认为,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多数人认为,读书写作是静的,一个人安静地坐着认真地看书写字,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其实不然,但凡你有过认真投入到读书写作中去,你会发现除了你的喉咙不发声、屁股没挪动之外,你的头发丝都在向上想要挣脱,这是何故?因为你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散发热量把头发丝都带飞了。投入太彻底,在旁人看来是安静,而在自己却是搅动乾坤。也可以从外界的静中感受动,比如在黑夜行走,安静的氛围反而会让你内心闪过很多念头,快速分析研判周围情况,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自我保护意识。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曾是我对希望形成的性格,既可以在动时如先生所言“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可以在静时如他所言“眼见颜色,耳闻声音;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这样纯粹的视角去感受动与静就如西湖处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会带来不一样的愉悦。三十而立的年纪,带一些动静交织的视角去感悟人生,正如苏轼《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本不动看客动,领峰各异;看客不动,峰领亦会随云雾忽隐忽现忽近忽远,也是一种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