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记忆》43:东大街耿家巷里藏“润居”
【本文作者:冯荣光;摄影:冯荣光、完 璧】
与成都闹市东大街相邻的耿家巷里,有一座百年民居 ——“润居”。耿家巷过去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如今已改造 为一条宽阔大道,路边仅余一排老式平房。“润居”就隐于沿 街那些烧烤、火锅、干杂店铺之中,毫不显眼。
“润居”里的老住户杨秀仑有一份房产证(复印件,盖有 “注销”二字),那是 1952 年 12 月 1 日由成都市市长李宗林、副市长米建书、李劼人签署的,并盖有“成都市人民政府 印”。内容大致有:权利取得(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面积(壹 亩 叁 分 柒 厘 壹 毫 )、坐 落( 第 壹 区 耿 家 巷 门 牌 第 二 十 九 号 )、 穿斗住房(十八间数)等记载。

1939 年,杨秀仑之父杨润生从前房主杨和中手中买下 了这座四合院。杨润生,射洪人,少年时在乡间曾鸿泰绸布 店当学徒,后随曾鸿泰一起闯荡成都。20 世纪 30 年代中 期,杨润生在成都春熙路独资、合股经营了“新蜀呢绒绸布 店 ”、“ 人 和 棉 布 店 ”、“ 民 新 绸 布 店 ”,在 春 熙 路 业 界 颇 有 名气,被推任成都“匹头业公会”理事、 成都第一区居民代表会主席和“射洪 同 乡 会 会 长 ”,街 坊 人 称“ 杨 主 席 ”。 此时正是杨润生在生意场上左右逢 源、意气风发之时,事业更是蒸蒸日 上。于是买下了这座大宅院,举家从 江南馆街搬到了耿家巷。因名字中 有“ 润 ”字 ,业 界 同 仁 恭 贺 乔 迁 ,遂 送“润居”刻匾挂于门楣之上。

杨润生虽是商海中人,却又是一个儒雅之士,他当年相中这座僻街幽巷深处的宅院,离春熙路不远,经理 商务之余,回家教子课书,享受天伦之乐。“润居”当时是一座很精致古雅清幽的 四合院,与南面风火高墙相隔的邱家祠,西边比邻的龙王庙,构成清代民居建筑 群 落 。 “ 润 居 ” 前 庭 后 院 种 有 桂 花 、 紫 丁 、 石 榴 、 核 桃 和 橘 柚 , 还 有 葡 萄 架 。 堂 屋 右 侧厢房外有一口水井。院子的左侧是客厅和书房,房后阴湿角落存放着几个绍 酒的大酒坛,以备宴饮之用。杨润生当年常在这里与商界高朋聚会,与同乡把酒 言欢。堂屋、厢房、客厅门楣上挂有“华宇生辉”之类的木匾,平添了几分书卷 气。房间的窗户原为木格纸糊上推窗,1943 年房屋修缮,改为民国时期流行的木格彩花玻璃窗。
1949 年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兵经常到“润居”来骚扰,向大户人家敲诈钱财 。 杨 润 生 将“ 润 居 ”大 门 做 了 伪 装 ,修 了 一 个 假 铺 面 ,将“ 润 居 ”隐 蔽 了 起 来 。 如 今 大 门 口 的“ 润 居 ”二 字 ,位 置 隐 秘 ,起 首 和 落 款 有“ 丙 戌 花 朝 □ □ 题 赠 ”的 字 样 , 须搭梯才能依稀辨出。以至于附近的人只知道这里边叫耿家巷 29 号大院,而不 知是“润居”。
大约在 1953 年以后,杨润生三个儿子 先后搬出了“润居”,杨润生便把房子卖 了。这个院子就陆续住进了张、游、周姓等 九户人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20 世纪 60 年代,“润居”的面貌被破坏了很 多,还好四合院的建筑格局至今(2008年)依然如故。
(下篇:《半生维系老东门》;作者: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