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火习俗,家乡热土
若问乡间什么活动最热闹,乡人们肯定不约而同告诉你:佛生日和请火祭祀。
这两项活动都与宗教信仰有关。在中国本土,最源远流长的信仰当然是道教了。可,隋唐以来,随着佛教的引进,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竟有点后来居上的意思了。但,时间将两者融合,渐渐有点佛、道不分了。同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都有信徒。
所谓“佛生日”,乡里敬奉的佛祖的生日,比如观音生日,玉皇大帝生日等,乡人自发举行的祭祀庆典活动,与我们过生日宴请类似。
请火祭祀活动,就是春节期间,村人抬着平时敬奉在宗祠里的每一位佛祖,绕村巡游。希望佛祖继续保境安民,四季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家家人丁兴旺,个个平安健康,人人心想事成!
佛生日可以年年有,但请火祭祀活动就不一定了。
要举行请火仪式前,必须先找到祠里卜一卦,求得一圣杯才可。如果是笑杯或者阴杯,则表示不可,今年只能作罢,等来年再问。
待摇的圣杯后,还要再卜需去哪座庙观请香火(我猜或许是庙观里的佛祖,影响力比较大,庇护力比较强,类似喜事请了地位高知名度大的参加一样)。
一般先问本地有名的庙观,摇得圣杯就表示同意可行。若是摇不到圣杯,就由近到远,将附近周边的庙观问一遍,如果还是始终摇不到圣杯,那这一活动也就不能够举行了。
最后还要问请火的确切时间,这里的请火祭祀活动大多选在正月初三初四。
根据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同村人都同姓,所以请火祭祀活动就在村里举行。个别地方,十里八乡都同姓,这项活动就热闹非凡了。
全村人都有义务参与这项活动。活动资金以前按丁抽,现在按人头算;钱数的多少,具体根据整个村的收入情况,保证家家户户出得起,无负担。
全村男女老少,除病弱幼的外,其他人都有义务参加。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祀,年轻力壮者抬轿扛幡,半大不小者举旗,妇女刷碗洗菜,埋锅造饭……
请火那天,得到求得的庙观里将佛像请来。以前,没有车,得走好几个小时的路,才到达请火的庙观。现在小车是基本的代步工具,于是车队前行,浩浩荡荡,缓缓前行。
将佛像抬回来时,大家一路敲锣打鼓,摆龙舞狮,唱唱跳跳。凡是沿途路边,有人摆果品香烛的,就得停下,舞上一场,再继续前行。
所到之处,鞭炮雷鸣,烟花四溅,远远望去,仿佛一团云气在飘荡,幡幢隐隐约约,彩旗若隐若现,仙童神女若在空中,真如仙境一般。
就这样,停停走走,如果村庄规模小的,一天即可,如果是面积大,范围广的村庄,则会持续几天。
常常在想:在单位上班,工厂打工,如果加班了要加班费,还叫苦叫累。而这项活动也挺辛苦劳累,没有工资还要出钱出力,但是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有滋有味。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根脉信仰。这里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土生土长,世代相传,深入血脉的热土情怀,因而有种如对母亲般的依恋和热爱——这就是家乡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