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鞭 炮
在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算是最隆重的了。在春节期间所有民间习俗中,最充满喜庆气氛的活动要数放鞭炮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震耳欲聋的“噼里啪啦”响声和空气中弥漫着的硫磺味儿,让整个春节呈现出浓浓的年味儿。家家户户响切云霄的鞭炮声从除夕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把过年的热闹气氛推上了高潮。
过年放鞭炮自古就有趋吉、避邪、祈福的意味儿。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相传古时候“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每到年末,会经常出来糟蹋庄稼、侵袭牲畜、祸害人间。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它怕红色、光亮和声音,于是每到年末,家家户户就会用在门框贴红色春联、夜里灯火通明和放鞭炮等方法来驱赶“年”,这样它就被吓跑了。这时人们相互庆幸,见面就说“年过了,过年好啊”。
小时候,春节那天一大早,大约两三点的时候,父亲就会堂屋门口点燃三个鞭炮,这叫“出门炮”。然后才能出去,到厨房里下饺子。听大人们讲,这天如果不点出门炮,是不允许出家门的。热气腾腾的饺子终于出锅了,母亲端起第一碗饺子虔诚地敬奉各路神灵和上辈先祖。
接着,父亲在院子里放鞭炮了。只见父亲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鲜红色的大约有两三米长的长绳般的鞭炮,把它悬挂在树枝上,然后“呲”的一声划一根火柴,小心翼翼的靠近鞭炮下端,把它点燃。我们小孩子都躲得远远的,用双手捂紧耳朵,把头缩进衣领里,胆怯地转过脸,迷着眼睛斜视着。只听得“啪啪”几声先驱炮声,然后火光四射,紧接着就会传来震耳欲聋的“啪啪啪啪”连续声音。伴随着浓郁的硫磺味儿,顷刻之间一米多长的鞭炮化为灰烬和纸屑。空气中顿时升腾起滚滚浓烟。声音过后,鞭炮燃放完毕,我们赶快跑过去,在地上纸屑中寻找尚未炸裂的鞭炮。
那时候,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到第二天初一,我们小孩子也会和大人一样,一夜不睡觉,这叫做“守岁”。在家里如果听到谁家响起“噼噼啪啪”鞭炮声便飞快跑过去,父母在后面喊着也不停步,等那家鞭炮燃放完毕,就弯着腰,睁大眼睛在地上仔细观察寻找鞭炮。
我们把捡到的鞭炮大致分为三类,我们玩的方式也不相同。一种是既有炮药又有炮捻的,这样回去可以可以正常点燃;另一种是既没有炮药,也没有炮捻的空心炮筒,我们拿它来比赛,把它使劲的往墙上投,谁的反弹的最远,就算谁赢;还有一种是只有炮药而没有炮捻的,我们常常会把卷炮的纸筒撕开再点燃,会“呲”的一声冒出一团火焰,同时还会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鞭炮味儿,那种味道很是迷人,令人至今都流连忘返。
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叫顺生的小伙伴捡到一个鞭炮没有来得及看就放进了口袋,谁知那个炮的炮捻还没有熄灭,刚放进去,就听到“呯”的一声巨响,把他刚穿上的新衣服口袋炸开了一个大洞,里面拾到的鞭炮也洒落一地,吓得他捂着头大哭起来。我们几个赶忙跑过去,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拾掉在地上的炮,为了弥补他的损失,我们每人又给他两三个鞭炮做为补偿,他看到这一情景,立刻止住了哭泣,噙着眼泪开心的笑了起来。看着他那满脸黑乎乎炮灰粉末被泪水冲刷一道道痕迹的样子,滑稽极了,就像戏台子上的包公一样,我们也都“哈哈”大笑起来,欢声笑语和浓浓的暖意充满了整个春天。
如今,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和因放鞭炮给人们带来的意外伤害,在很多城市国家都明令禁止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虽然让不少人感觉年味儿渐渐淡了,但是去除这些旧的不合时宜民俗,并不会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流失,那些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一直在继承和发扬,如贴春联、赏花灯、猜灯谜等。现在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习俗,如节日期间一家人出去旅游,游览名胜古迹。还有就是从1983年以来,每年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当代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