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和远方星光简道

安居士/海滨:诗意栖居者4

2020-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安居士/海滨:诗意栖居者4

人,诗意地栖居。——【德】荷尔德林

安居士/海滨:诗意栖居者4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德】荷尔德林《远景》

从荷尔德林到海德格尔,再从海德格尔到海子这样三个不同的质点运行轨迹来看,诗人都悲剧了,虽然死后都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赞美,但是哲学家却在生前死后获得美名和赞誉。有学者对海德格尔的观点作出这样的解读:“‘人,诗意地栖居’,也就是‘人,劳作地居住在大地上’,即‘人,技术/艺术地居住在大地上’,‘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

为了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引导痴迷于文学的青年以及艺术的狂热追求者,首先要澄清“诗意地栖居”的中心词是“栖居”,即自在自为地活着,作为人的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栖居”是重要的前提,其次才是“诗意”,即追求心灵的自洽和通达融合,最终实现“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之目标。

诗意地栖居是作为个体优雅、有尊严地存在和怀着一种审美态度的生活理想,以一种极积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的高妙化境;但是未达到此化境的,停留于肤浅的低层次的自娱自乐,则会导致缺乏进取精神,陷入玩世不恭的泥潭。

也有学者认为:诗意地栖居,即庄子所倡导人生态度和境界。事实上,庄子所倡导的“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的“物我两忘”的境地并非完全等于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接近于佛教的“无喜无悲、无苦无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悟境界。

由此追溯海德格尔所阐述的诗意地栖居,已经由艺术的、审美的境界提升到了哲学的境界,纯粹的艺术,对人的精神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能给人带来善恶和是非、好坏的判断,只是能够使人具有了一定审美能力,使美感品位提升,真正的大美、至美应当与大善和大道相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意地栖居除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完成由艺术、审美而至哲理乃至真理境界的提升,追求艺术审美效果、追求乐趣和快慰、追求幸福和乐境,并非人生的最高境地;无喜无悲、无苦乐、“应无所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脱、“中道无为”,道法自然,才是至高境界。

所以说,用审美态度去对待一切(包括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烦恼、痛苦等)只能算是一种智慧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标;佛家和道家之所以不提倡刻意追求奇技淫巧(包括所谓艺术美和艺术的精巧),更反对人们用任何技法去追求享乐和舒适,包括精神的享乐,其深邃的旨意正在于此。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安居士/海滨:诗意栖居者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