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志(前言)
-- 01 --
闲时撸起衣袖,煎炸蒸煮,烧点家常菜,解解肚中馋虫。
食色性,你我皆饮食之男女。吃吃喝喝,人生一大幸事。
有人说“看牙是世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件事”,说来同样是在说“吃”这件事情。
人生在世,
要想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
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
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于一粥一饭中,读众生百态;
一汤一菜间,体悟世情冷暖。
——陈大咖
-- 02 --
每当工作任务繁重,心中倍感压力,情绪低落时,我都会去寻寻宝,发掘下美食新大陆,用一顿自己满足的美食来慰藉犒劳下自己,重拾满足感。
曾有过大半年没有工作的一段闲暇,那段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研究网上食谱,并尝试做过上百道菜,幸运的是大部分成功了,可能是用心在体验生活了吧。但是重回工作后,时间忙起来,难得有空再做上那么一两道家常菜。
上班下馆子,下班叫外卖,这大概就是都市白领的饮食常态吧。
外卖吃多了,骤增的只有腰间赘肉了吧,钱花了饭吃了,然后就只剩下肉了。
-- 03 --
做菜这件事情,没有坚持下来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菜式制作时间太长。
我有一缺点,做事情一用心就花时间,说好听点称慢工细活。
专注一事可以,让我一心多用,多半事情准会砸我手里了。
也曾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吃饭,买菜洗菜做菜,一手操办下来累得像个厨师。
自己一人在厨房忙活大半天,本是吃饭聊天联络情谊的好局,一到家吃饭就变成了主人一边操劳,独唱一人戏,颇有点像下饭馆,顾客等着厨师端菜上桌开吃。
最终难让大家尽兴,渐渐地就推托张罗着下馆子叫外卖了。
吃饭本身是件开心事情,将做菜变成类似开饭店的事情,搁我们这不是家庭妇女/煮夫,怕是难再喜欢。
-- 04 --
做菜,贵在用心。中餐的制作,很少用到器量工具,尽凭厨师经验手法把控,所以不一样的人做出来的菜式味道,风味不同。比之国外快餐文化统一流程,标准制作方法,裹了一层人情味。
做菜人用没用心,吃是可以吃出来,这就是多年后,长大的我们仍旧怀念妈妈做菜的味道,因为里面有妈妈们满溢的爱意,而外卖,我只吃到自己想吃饱的将就。
-- 05 --
中菜不比西餐,工序多佐料多,一道菜下来,手上活可不少。所以我做菜理念偏向西方,觉得西餐较省事,更重食材而轻制作。加之现在有很多家电可以快速帮助我们,简单做完一道菜。如豆浆机,空气炸锅,电饼铛,烤箱等。就算是一枚小白,也很容易照着说明食谱,制作出外面餐馆吃过的小吃美食。如蔬菜沙拉,水果派,烤鸡翅,炸薯条,大多是西餐。
回头来看中餐,更依赖传统的一锅一勺。煎、炒、炸、烧、蒸、烩、溜、焖、烤、氽、拌、爆、炖。菜式多样,做法各一,一个食材可以换着花样,搭配不同,做出不一样的菜式。中国美食之大,光北方南方做法大有不同,盛名菜系有:鲁菜(山东)、川菜(四川)、粤菜(广东)、苏菜(江苏)、[闽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徽州)八大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
夜间吃大排档时,就喜欢看着炒菜师傅一手拿勺,一手握着锅把手,炒个粉,勾个火,颠个锅,一气呵成,一大视觉享受。
-- 06 --
中西美食对比,反映到厨房上的设计,也各有区别。中式厨房往往做了隔断,因为多油烟,所以需要有一个隔离区域,与客厅相隔离开。而西式厨房油烟较之较少,则大多是开放式的。我喜欢西餐理念,恰恰就是因为厨房设计,做菜者不用再被隔离,孤军奋战,可以有与大家沟通交流的空间,因为开放,大家也容易互相协作,顺便可以炫炫技,表演下媲美厨师的手法。
少了隔离感,更像家,不像饭店。
-- END --
都市工作时间紧凑,大部分上班族都像我这样,
一边羡慕着朋友圈高逼格的自制营养早餐,
一边又只能包子油条豆浆煎饼吧啦应付着。
最难回答同事的问题便是:“今天中午吃什么呀?”
所以决定一周抽出一天时间,学习做一些菜式,来锻炼下自己的厨艺,会工作也得要会生活。学习尝试一件新事情,我推崇的学习方法是,一开始只定下最简单的目标,与最简单的实践方法。做事情总是需要有成就感来驱动,开始目标太大,往往就很难达到,久而久之面对堆积的挫败感,愈感步履维艰,坑多了,路就塌了。
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记得么,一开始走得慢,并不影响最后到达终点的目标。
人生比拼的是持久耐力,而不是短暂爆发力。
从下周开始,每周六日更文章以美食为题,与大家分享简单又好吃的菜式。
我是以乐,我的口头禅:“人生没有什么是一顿撸串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顿!”
生命唯在用心,用心品尝美食,用心感受生活。
我是以乐之名,日更打卡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