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现代四川期刊文学研究》,概述四川现代文学
前言:《现代四川期刊文学研究》是我在2019年看的第六本书,年初向大家推荐了洪子诚的《文学的阅读》,今天我来说说此书,因此书不再刊印,所以上图所示为印刷版本。为什么购买此书?因为今年是我打算入协会和广投纸媒的一年,这是购买此书的初衷,然而拿到此书后,才知此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帮我在大脑里重新梳理了四川现代作家群的特色,而非给予我投稿上的帮助。原因是很多期刊早已停刊,但这也给欲创刊的我一点警示——跟紧时代!
文章的开头我想提出个问题:您对四川文学了解多少?
四川文学是一个有着地域限定的文学概念,如果没有时间上的限制,那么来成都的游客,大多会选择到杜甫草堂去走一遭,感受下杜甫的诗人风貌。或吟说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邑县的人会这样推荐他的家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然李白是江油人,杜甫虽不是四川人,却在此留下诗篇,可以这么理解,四川文学并不是单指四川人的文学,古有“湖广填四川”和蜀地的贬谪文化,今有抗战时期定居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的流寓作家,亦有外国文学的引入和学习,因而可以说四川文学在现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本文以原书为主,下文的重心将放在四川现代文学上。
提到现代文学,就不得不说文学界较为公认的时间划分点:1919-1949年为中国现代文学时间段,即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它又被细分为三个十年。如果说前两个十年的主打是京派和海派,那么第三个十年的主打当属渝派,这要从重庆作为陪都的历史事件说起。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号召起全国青年共同书写新文学的篇章,上海因其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原因,报刊业异常繁华,四川部分作家在前两个十年里,大胆走出去,早期刊物《浅草》(即后期的《沉钟》社)就是由出川作家在上海创办的。而到了第三个十年,以1937年抗日战争为转折点,上海的沦陷,北京的被占领,西南大后方成了文人们的去处,中国被三分天下,沦陷区,解放区和国统区,以延安和重庆两个政治和文化中心为首,抗战文学发展得如火如荼。直至抗战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发展势头才暗淡下来。
以上便是四川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可见,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包含着四川现代文学,四川现代文学也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多元化。
那四川作家到底有哪些作家?
最值得说的还是郭沫若和巴金,现代文学六大家的两位。巴金其人的作品在读书 | 《文学的阅读》之美,从巴金说起里已经详说,郭沫若的《女神》具有喷薄的美,响应五四以自由为主的个人主义,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跟紧了时代,响应了时代的号召”,是鲁迅呼吁并渴望出现的摩罗诗人。
除此之外,诗人何其芳,取自于废名,却又追求一种“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的独特文体;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奠定了其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位置;沙汀的讽刺小说颇有意味,艾芜的异域小说,沙汀和艾芜的作品同样是表示现实的苦难,却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此外还有《浅草》社的众人(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刊了《草堂》的四川新诗第一人的叶伯和;从汉口迁到重庆,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诗人等。
总而言之,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蜀"地文化,和重庆为中心的“巴”地文化,共同构成了巴蜀文学的形成土壤,北有秦岭山脉,东临夔门,南有云贵高原,西有青藏高原,盆地的地形天然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战略地理位置,这也是战时执政人员选择迁都重庆的重要原因之一,偏离中原,自由之风更加盛行,战争的发生,打破了文人象牙塔的美梦,没了“京派”的牧歌田园,“海派”的虚拟空灵,有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反映,对抗战的呐喊,这便是四川现代文学的概况。
读罢粗谈,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