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书评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写作课》Ⅰ 如何塑造角色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72人  北山麻雀

这是个全民写作的时代,受开放的网络环境影响,写作也不再是件难事,只要你的作品够优秀,总会有人看的,就拿现在的网络小说来说,一些受欢迎的作品能被改编成游戏、电影和电视剧,也有不少作者因此功成名就。

但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吸引人,小说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每个人活到成年一定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就是素材,重点是作者如何编排这些素材,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有些故事清汤寡水,看的人昏昏欲睡,但有些故事就是有本事让你熬着夜,迫不及待的看到结局。

如果你也对写小说感兴趣,艾丽斯·马蒂森所著的《写作课》就能给你一些很好的写作建议。

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是作家同时也是写作课教师,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她在创作初期也有过迷茫期,不知道怎么开始,也曾因为全职主妇的身份没有时间写作,总之她就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写作天赋,所有的技巧都是大量写作后总结而来的。

《写作课》细致的讲解了如何刻画人物和情节,重点强调了用行动来呼应人物和情节,作为女性作家,艾丽斯·马蒂森设身处地的考虑到了女性写作容易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课》中结合了大量案例分析,让理解变得更简单。

这里只总结一点:如何塑造角色。

表演艺术中有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它提倡演员完全融入到角色当中,可能角色出境只有几秒钟,但演员要充分了解他,他多大年纪,家庭,职业和教育背景怎么样,性格如何等等。

从某些方面来说,写作和它类似,作者创造出一个角色后就要全心全意的去感受他,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既然他寡言少语,你要搞清楚为什么,是不是受家庭环境或者什么特别的经历的影响?当我们真正了解一个角色后,就能用他的视角和思路看问题。即使小说中不会用太多篇幅讲这些,作为作者也要心理有数,这是塑造人物的前提。

心里对人物有了把握后,就要通过剧情来刻画人物形象,写作新手很容易进入角色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常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但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往往都是角色的行动。

所以这里有诀窍:刻画行动而不是情感。

《写作课》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能嫉妒朋友雄厚的身家,但在小说中就可以表现为,她把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价值连城的首饰扔进了臭水沟里。

就算你用几十页来描述角色的嫉妒心理,也不及这个行为的表现力强,对剧情更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但扔完东西后就不一样了,不仅人物更鲜活,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接下来的故事必须解释以下问题:她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件事?发现后有没有爆发更大的冲突?如果她侥幸没被发现,会不会得寸进尺的对朋友造成实际的伤害?

也就是说,人物的情绪要和行动挂钩,如果角色很开心,就要写他开心时都做了什么,比如他去喝了很多酒,结果喝多了,撒酒疯烧了隔壁的房子,这从一方面刻画了他不靠谱的形象,另一方面影响了剧情的发展。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所有的心理描写,怎么权衡心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呢?这里又有另外一个诀窍:用外部事件与心理活动相呼应。

举个例子,我今天上班因为工作失误被处分,加班解决问题错过了末班公交,下班后又下起了雨,而我又没有带伞。真的是愁云惨淡的一天,用这些事件来反应我内心的挣扎再适合不过了。

如果想让你的角色更加立体,情节更加吸引人,还要学会为人物制造麻烦。

如果一个角色一生平安喜乐,安安稳稳的经历了生老病死,不仅读者看不下去,作者写的时候恐怕也会很无聊。所以作者要刻意的为角色制造麻烦和冲突,好故事就是不断解决麻烦的过程。

就如艾丽斯·马蒂森所说:小红帽就该遇见大灰狼。

就一个好故事而言,大灰狼吃掉外婆也是必然的,如果在狼在遇见小红帽之前就被猎人杀掉,小红帽就该变成家庭伦理故事了。

况且有意思的故事都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这个麻烦不一定影响结局,但要让它有改变结局的趋势,例如,让角色一步步陷入绝境,千钧一发之际才找到逃脱的契机。这样故事才好看。

最后写句题外话,艾丽斯·马蒂森认为写作提纲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会限制灵感,有些作家确实习惯这样的创作方式,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没有提纲就写的乱七八糟,推荐你阅读凯蒂·维兰德所著的《小说的骨架》,相比于《写作课》,前者是一本小说写作的入门书籍,告诉你小说的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开始提纲写作,对小说以外的常规写作同样很有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