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个结构性拖延者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26人  绽蕊向阳

自认为有严重的拖延症。明明知道要做这件事,但就是拖着不干,东搞搞西搞搞,最后啥也没做成。读了一些教如何战胜拖延症的书,学到一些所谓可以解决拖延症的办法,比如关掉手机、远离各种干扰、规划整块时间去做事等等。有用吗?似乎靠谱。但是,我如果能做到这些,那还叫拖延症吗?

知道这些方法,但是拖着不去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怎么办?看到石老师看的这本书,说她自己是结构化拖延者。引起了我的好奇,立刻买了来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拖延是所有人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及时行乐是人类本能,但有时候你只需要转变一下思路,反而可以利用拖延症高效处理更多事情。

作者约翰·佩里认为,大部分拖延者并非一事无成,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他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的。想到我自己的经历,确实这样啊,自己每天忙忙碌碌的,真的还是做了不少事呢。也挺有成就感的呢。说说我get到的几点吧。

1. 结构化拖延

结构化拖延的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无所事事。我是典型的这个样子啊。

结构化拖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巧妙解决拖延问题的方法。比如我要准备课件,但太费脑细胞了,一直拖着。但不做该做的事于心不安啊,于是找些别的事儿做。于是我开始做拖了好久的烘焙,或者收拾乱乱的房间,开始断舍离。这些事情,曾经觉得麻烦不愿意做,而选择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今,却因为不愿意准备课件,而愿意做了。

这就是结构化拖延法,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心安一点,就把那些比较不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不想做了。运用这种方法,行动起来,竟然变成了一个高效的人。

此刻,我也是这样。这篇文章是复制别人修改的。想完全自己写,觉得好难有压力。但是改别人的觉得轻松多了。于是,读书心得就这样开始了。外人看起来,还超有行动力,哪里有拖延的影子啊。

2. 拖延与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导致拖延,这个我早就意识到了,尽管我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完美的事儿。完美主义,指的是停在头脑幻想层面的东西,并非真实状况。只是对自己的期待,期待如何完美地做成一件事。又知道很难做到,需要付出大量的准备,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很有压力,避重就轻的天性使然,干脆不做了。

所以啊,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马上开始,先做起来,再完善再尽量去靠近完美。

3.待办事项清单

列个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根据结构化拖延法,为了避免完成第一件事情,就会有动力去完成后边这些任务了。

这里,关键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这里可能有作者提到的“额外福利”,那件排在清单顶头的重要事项,最后自己消失了,或者因为情况变化,事情变得没有必要去做了。想到我自己的经历,确实如此啊!因为享受过这样的福利,所以潜意识里,就习惯了拖延这个行为。

读完这本书,发现拖延症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有。发现自己也是一名结构化拖延者。与其挣扎着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倒不如顺其自然巧妙利用结构化拖延法让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事情。

总之,对自己更接纳了一些。貌似拖延,但是忙忙碌碌的,并没有让时光虚度,我还是做了不少事儿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