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喜欢做“聋子”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碧霄静思

“我都讲了多少遍,你咋就听不到呢?”一位妈妈对着孩子大喊着,可能这时孩子才会慢慢地动起来。最近抖音上有个小视频很流行,一位妈妈叫孩子吃饭。第一次正常语音叫吃饭,对方没有什么动静。当第二遍声音提升了,对方才开始动起来。然后第二遍的讲话方式好像也没有效果了,需要更大的音量,甚至更高的语调,甚至言词更加犀利些。我们就开始抱怨,孩子好像变得像“聋子”一样,听不到。明明耳朵没有问题,但是就是装作听不到。然后,就产生了一个所谓的世纪大战。

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情景好像经常发生,家长们总是说,自己讲了很多同一件事情,孩子就是不愿意改,就是不愿意行动。所以就变得越来越唠叨,而越唠叨,彼此的关系和距离也就越远。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要么变得更“聋”了。要么变得暴躁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总是建议家长们,要学会尊重和平等。学会包容和接纳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一个的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延续,而是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

反观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自己能够给自己做主,所以当外界总是给到我们不愿意的因素的时候,我们喜欢屏蔽掉,喜欢做所谓的“聋子”。如果我们把小时候习惯的模式,带到我们成人社会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景。知心朋友给到的真实的意见,对方不买账,甚至遭到拒绝后,两个人的关系甚至会断交。领导指出自己当下的问题,马上有坏情绪,认为这个领导不会赏识管理。群里发布一条信息,有时候看到了,有时候没有看到。如果不是权力型组织,我们更喜欢做“聋子”。做与不做,其实全凭我们自己,就像学生一样的,被逼,被管着学习,学习效果肯定没有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如果我们愿意做那个被逼迫的人,可能我们永远是停留在潮流后端的那部分人,那就不要整天去羡慕在金字塔部分的人们,更不要仇恨那些人。未来怎样?全凭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装作“聋子”,听不到外界,看不到外面,这是我们的选择;同样,我们也可以听听外面,看看外面,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