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漠然老师
在人际交往中习惯性被动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焦虑者。对他们而言,“主动”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
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和过度解读。于是选择被动再被动,来避免触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 对他人的眼光的过分在意,源于被动者过剩的“自我意识”
这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下意识的遐想中,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断审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在人群中会有种“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错觉——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需要展现自己,或是该为自己发声的场合,他们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存在,去表现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在人群中没有背负着那么重的“偶包”。
而自我意识高的人,则常常在人际和关系中产生羞耻和尴尬的感受。“主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
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他们相信,只要不主动发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侵入式的反刍思考,避免尴尬和羞耻感的折磨。被动对他们而言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 过度或错误解读人际中的信号,源于他们不健康的归因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他们在鼓起勇气和对方说话时,没有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复,他们就会倾向于将此解释为“一定是我太无趣了”(而不是“对方可能正在忙”),并且以此来对所有类似事件做出整体的预判——“我主动搭话都是这样的结果,别人都会像这样觉得我厚脸皮”。
——摘自《你主动一下会死吗?| 研究:ta为什么是个这么被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