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最亲爱的大宝贝儿)
我的母亲今年已85岁高龄(实则84,因有老话儿所以姐姐规定一律要说妈妈今年80有5)。母亲是在虚岁40岁的那年才有了我,家中我排行老四,是最小的那个,也是父母计划外的产物。这也让我和上面的哥哥姐姐的年龄相差比较多,而且父辈那个年代的人们一般结婚生子都会相对较早,所以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上街,偶尔会遇到有的熟人把我们当做了祖孙辈儿的-_-||
因为是最小的那个,自小我便是一直和父母同睡的。父亲和那个年代大多家庭的男主人一样,主外为主,而家中的一切事物则均由母亲一手操持。因此印象中的儿时父亲于我而言是温和且容易亲近也比较好说话的,而母亲,也是我时刻都离不开但也是会在犯错了以后真心惧怕的人。这样的感觉虽然一直在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可长大懂事后回头想想,兄妹四个,挨打的都屈指可数,而且,我似乎从未听过母亲有过对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孩子有过大声的责骂,虽然在我们犯错了以后她的表情是严肃的,她的批评是严厉的,但始终轻言细语,然而对我们的威慑力却丝毫不因这样而减轻半分。包括母亲和父亲之间,母亲和家中祖母外祖母之间,也从未有过像隔壁左右偶尔的家庭中那样大声的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一直到今天,都认为自小我便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母感情特别好,家中三代同堂,却分外和睦其乐融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而当我终于明白生活的各式各样之后,也才真正明白了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我有多幸运,而我的母亲又是多么的不易和伟大!
我的家算是人口比较多的,有奶奶,姥姥,爸爸,妈妈以及兄弟姐妹四个,一家八口人的收入来源仅有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可我回忆童年却从未觉得自己感受过生活的艰难之类的。原因一是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而且我生活的区域类似于一个很大的系统,生活在这一大片区域的人们有着很明显的一些共同点:1,人员大都来自外地(老家不是本地的,为了建设工业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并在此安家落户结婚生子;2,大家几乎都在同一个很大的系统,不同的只是分属系统下面很多个不同的分公司,都是干活拿工资的阶层;3,我们有自己系统内的子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所以经常会出现一家几个孩子都从同一所学校毕业并且是同一个班主任的情况~二是那个时候的孩子吃饱穿暖就很开心了,物质生活整体贫乏也造就了人们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和渴望,当你的生活和你周遭的一切都没什么差别的时候,其实人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因巨大落差所导致的不满足感了。并且在我的家庭里还有两位老人家从旁照顾帮衬,妈妈又特别能干把家里维持的特别好,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我的童年没有电脑游戏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也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游乐场所,但我依然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幸福无忧和快乐的!
讲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的家庭里有些和大多家庭成员结构不一样的地方,没错,我的祖母和外祖母是和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的,我的祖父在我父亲两个月的时候便去世了,我祖母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带大的父亲并供他读书上学。而我的外祖父则是在母亲念初中的时候也去世了。父亲和母亲念的是同一所中专(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后双双被分配来武汉,父母结婚后便将各自的母亲接到一起照顾了。而我们兄弟姐夫四人也都是由她们两位老人带大。我的外祖母去世的时候九十高龄,祖母更是在105岁高龄的时候才离开我们,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相亲相爱,由上及下,让我们这个家庭也一直都是左邻右舍口中其乐融融的典范。
我们家的四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虽然似乎人生中特定的阶段少了一种经历,但并没有让我们有着太大的遗憾,原因不外乎我们的童年并不孤单也不无趣。祖母因为年幼时被家中宠爱,虽未上过学堂,却在自家父辈和兄长的教导下识过字,还略通一些算数,年幼时的记忆中一直记得家中有一块儿妈妈托人帮忙做的一面小小的黑板,也有一些找来的粉笔,那面小黑板就挂在祖母外祖母房间窗户的下方,每天都会有固定的一段时间是“上课”的时间,我便日日在“课堂上”很小便学会了很多汉字的读法和写法,包括九九乘法表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那时因为是子弟学校,生源并不是那么的充足,由于提早“上课学习”,所以未到学龄的我便早早的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这自是多亏了祖母的启蒙。
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忆起儿时总让我感触颇多,难道真的是老了么-_-||
虽然自家八口人全靠父母两人的工资生活,可是祖母外祖母手巧,母亲更是个中翘楚,我们自小的棉衣棉裤棉背心棉鞋布鞋等等都出自于祖母和外祖母的巧手,而外面的罩衣和春秋夏三季的衣服自然是我亲爱的妈妈给我们缝制的,当时家里有一台凤凰牌的缝纫机,晚上饭后我们学习的时候,节假日休息的日子,便常常是这台缝纫机在母亲的手下工作的时间,哒哒哒有节奏的声响中,我们的衣服一件件成型。母亲很聪明,更有很多生活的小心思,比如那时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件白衬衫和蓝裤子,就类似于现在的校服了,只不过当时是由学生自行准备,只需要在重大的集体活动中需要穿着,大家几乎都是白色的确良的衬衣和由父母们的蓝色工作服的裤子改制而成。几乎没有买来穿的,多是家里做的货拜托会做的邻居工友之类帮忙做成的。我的一身却常常被同学们喜欢和羡慕,因为首先妈妈会给我们缝制得很合身,而不是差不多长短肥大些也没事能穿就行,另外妈妈还会把用剩的布条制作成花边,围着衬衣的领子和袖口缝制一圈儿,很简单也不是特别打眼,却能让人穿上身之后立马显得更加的活泼起来。生活虽然并不富裕,可由于母亲的巧手,让我们姊妹不仅不觉得苦,反而常常引来小伙伴儿们羡慕的目光,就连毛衣小了母亲在袖口和底边加长的部分也会注意颜色的搭配,或者把加长的部分编织成喇叭边儿,穿上身后反而更像是一件新衣服似得。小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或者高兴,长大后才懂得,正是母亲在虽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从细节处花心思,才会让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不仅没有觉得艰难反而记住的全是美好。而这份美好还在我们的家里随处可见,缝纫机、衣柜上缀着小花边儿的罩布,桌上素雅的小花儿桌布,甚至小到搭在家中那台走时很准的台钟上的搭布都有母亲用她特有的眼光为这个家所增添出的色彩及巧思...而这样一份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今天的我看来更是一份多么难得的品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