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学问 | 骆宾王:我的每一段人生 都是一篇100万+的爆文
骆宾王:我的每一段人生 都是一篇100万+的爆文
文/楚桥读唐诗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唐朝诗人是骆宾王。
一
公元684年,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风在吼,马在叫,武后在咆哮。
“瞧瞧人家,这一纸檄文,胜过十万雄兵。”
刚刚看完文书,武则天怒指满朝文武。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这煽动力也太强了吧。”
她手里拿的,正是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的《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武后质问大臣:“这样的人才,我们为什么留不住?”
反正没有直接点名,大家都装聋作哑。
“宰相呢,出列!”
宰相满头大汗,语无伦次:“罪臣万死,罪臣万死……”
哆嗦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武后几近崩溃:“散了吧,都散了吧!”
文武百官,慌忙退下。朝堂上,只留下死一般的空旷。
二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骆宾王便已名满天下。
七岁那年,住在乡下的骆宾王,家中来了一位城里的客人。
客人逗他:“小家伙,平时都玩啥呢,识字吗,能背诗吗?”
原以为骆宾王会显摆点三字经什么的,没想到他突然冒出一句:“我喜欢写诗。”
客人咧嘴一笑:“小小年纪,可别吹牛啊。”
骆宾王没有理会,指着远处池塘里的一群白鹅,张口就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瞬间惊掉了下巴。
凭借着这首《咏鹅》,骆宾王获得了“江南神童”的称号,一时间,红比鹿晗,紫若王源,弄得方圆百里,人家的父母,打得孩子哭声一片。
次年,骆宾王再次艳惊四座,写出了一首《玩初月》: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如果说,《咏鹅》是一幅童趣满满的画卷,《玩初月》则借助月亮阐述了“满”与“亏”的辩证关系,堪称一篇富含哲理的格言。
这就厉害了。
想想很多人,八岁以前,看着月亮,能够咿呀两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就可以让父母满脸笑颜。
等到了七老八十,终于能凑齐五十六个字,就会摇头晃脑,到处炫耀自己会写诗。
这样一比的话,真的好扎心,你毕生努力的天花板,还到不了别人的起跑线。
三
十八岁时,骆宾王的父亲去世,家里的生活更为窘迫。
四年后,骆宾王赴京赶考。在那个试卷不密封的年代,考生的名气,是能够为自己加分的,许多人便将更多的功夫,用在考场外。
有的攀附权贵,请求推荐。有的炒作宣传,希望成为热点。
骆宾王既不认识皇亲国戚,也不屑于作秀包装,总认为考试的小船,老子一个人也能划,结果自然名落孙山。
落榜后,骆宾王写过两句诗: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bó]朱颜。
意思是,我明明一个大美人,你们这些世俗之货,竟然有眼不识泰山!我呸,我呸,我呸呸呸!
冷静下来,骆宾王终于明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因为考试拼的不仅仅是知识。
四
落榜后的骆宾王,经朋友推荐,在右卫军中,谋了一份差事。
虽然职位很低,薪水不高,但好歹能落个帝都户口。
让他没料到的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还没有熬完最低五年的服务期限,就被炒了鱿鱼。
当时的长安城,游乐场所众多,斗鸡、赌博、杂耍随处可见。
年少的骆宾王,经常背个琵琶,唱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呼朋引伴,流连其间。
直到有一天,他们这伙小文青,在赌场遇见了一帮杀马特,两个互相瞧不上的群体,那一刻,偏偏又深情对视了几眼。
“你瞅啥?”
“瞅你咋滴!”
噼里啪啦,一言不合就开打。
号称“诗剑传家”的骆宾王,当然不甘落后,立刻大显身手。
还没打够,便听得一声怒吼,巡街的官兵,将他们全都抓走。
最终,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骆宾王,以行为不端的罪名,被开除公职。
骆宾王的此段经历,便成为了家长口中的反面典型——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毁掉你。
五
“神童”的光环,也遮不住游手好闲的污点。昔日的好朋友,不是避而不见,就是屏蔽了朋友圈。
心灰意冷的骆宾王,只得收拾行囊,准备返乡。
途中,偶遇道王李元庆。李元庆早闻骆宾王的才名,便邀请他担任王府录事,负责起草各类公文。
本就妙笔生花的骆宾王,从事这样的工作,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道王主政的豫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不多等同于非洲,到了骆宾王的笔下,却秒变欧洲。
这样的奏章,呈上朝堂,自然龙颜大悦,骆宾王也因此深得道王倚重。
唐朝有个规定,王府官员任职,最长不得超过四年。生怕王爷和下属,日久情深,联手欺骗朝廷。
到了第三年,道王让骆宾王写篇个人小结,自叙所能,也就是介绍一下自己的特长,身高、长相、酒量、文章什么的,好在第二年离职的时候,能让吏部重新安排,定个好一点的职位。
骆宾王却不愿接受这份好意,反而大谈“自举用人”的弊端,顺带对道王进行了一番花式挖苦。
他写了一篇《自叙状》,大概的意思就是:
如果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吆喝自己,便能加官进爵,那么对上,则干扰治国大计,对下,则有损君子之风。
这种做法,连一般人都觉得羞耻,何况我们这些以高尚自居的人?所以,要我主动炫耀本领,卖弄才华,还不如脱了官服回家呢。
于是乎,四年期满,骆宾王就直接回到了老家,只留下道王一脸的尴尬。
好吧,骆宾王,你不是说话直,而是情商低啊。
六
如果你觉得有点可惜了,千万别着急。
因为这仅仅是个开始,骆宾王的一生,一直都是左手入仕,右手辞职,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然后慢动作重播。
像这般进进出出,骆宾王的仕途上,出现过好几次。
离开道王府,骆宾王回到了兖[yǎn]州,十年间,一直寄情山水,把酒言欢,闲云野鹤,逍遥快活,留下了不少诗作。
但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骆宾王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几亩薄田,无法维系生活。面对这样的困境,已过中年的骆宾王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
公元665年,高宗泰山封禅[shàn],要求沿途各州,推荐遗落民间的人才,为朝廷所用。骆宾王便抓住这次机会,弄到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
干了三年后,骆宾王手头上有点积蓄了,正准备再努力一把,在帝都九环买套小房子,从此安定下来。但不久发生的一个小意外,让他的美梦瞬间醒了过来。
一次皇室举办的集体活动中,由于熬夜读书,睡过了头,匆忙上班的骆宾王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被例行检查的上司逮个正着,这在礼节繁缛[rù]、等级森严的皇宫,可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身为奉礼郎的骆宾王,因此犯下“不敬之罪”,被“停职待罪”,又一次成功失业。
这一年,吐蕃[bō]再次犯边。礼部侍郎裴行俭随军出征,有意让骆宾王担任军中幕府,帮他处理日常公务。
面对如此盛情,骆宾王又来了一个华丽丽的拒绝,只不过与道王府那次相比,语气稍微婉转了一点。
他禀告裴侍郎,我当官不是为了虚名,只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现在若远赴边疆,母亲倚门而望,终日忧伤。这种背亲求荣的事,实在不能为之。
百善孝为先,侍郎大人也不便多说,只得随他去。
几年后,骆宾王被推荐为御史台侍御史,不到半年,便因为多次上疏议论朝政,触怒天子,被捕入狱。
骆宾王倍感冤屈,却又求助无门,只得写下一首《在狱咏蝉》,托物言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露重,秋风凉,蝉儿欲飞不能,欲唱无声。没有人相信我品行高洁,又有谁能帮助我证明清白呢?
好在万恶的旧社会,还有一种惊喜叫作“大赦”。次年八月,朝廷新立太子,依例进行大赦,骆宾王终于重获自由。
出狱后,深受武则天信任的御林将军程务挺,想推荐骆宾王在长安任职。作为李唐的子民,哪怕只是一个低到尘埃的小吏,骆宾王也断然予以回绝。
嗯,“不合群”的人,高贵在骨子里。
七
至此,骆宾王的仕途已经终结。与其光鲜夺目的文名相比,骆宾王在政治上的成就,几乎不值一提。
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所限?在骆宾王的三首代表作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七岁时,人家的小朋友,看到水中的白鹅,想到的只可能是,锅里的鹅汤,或是碗里的鹅蛋,骆宾王却感受到了“曲项向天歌”的不凡与傲慢。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纠结,矛盾,不知归路。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之间,骆宾王进退维艰,举棋不定,明明可以大展拳脚,求得功名,却又心生厌倦,放旷林泉。
加之高宗时代,武后专政,奸佞横行,骆宾王这样的人才,“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仕途上自然难有大的作为。
但终归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面对武氏窃国,李唐垂危,年迈的骆宾王,仍然义无反顾身,挺身而出。
在扬州,他起草了《代徐敬业讨武曌檄》,原文很长,姑且翻译几段如下:
你个出身卑微的贱婢,在宫中乱搞男女关系,凶残成性,亲近小人,杀戮兄妹,毒死母亲,丧尽天良,人神共愤。
万里江山,我李氏自古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你这种跳梁小丑,完全是倒行逆施。我李唐儿孙,还有承蒙圣恩的文武大臣,必当顺应民心,打死你这个老妖精。
最后,再郑重提醒你一次,这国家,姓李,不姓武!
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凭借这一篇雄文,徐敬业短短数日,就收获了十万雄兵和千万人心。
虽然这场起义,仅仅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骆宾王没能实现“宾于王”的理想,也未能驰骋沙场,拜侯封相,但这篇檄文,却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起,被誉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名扬天下,千古传诵。
果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八
好了,文章的最后,聊一聊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吧,那个七岁写诗,八岁应试,名列“初唐四杰”的神童,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比较靠谱的回答是,扬州兵败后,由于叛徒告密,行踪泄露,骆宾王和徐敬业,在逃亡途中被杀害。
但国人历来有个习惯,乐于并善于根据既有事实,进行艺术处理,或者叫瞎编乱造,来凑个大团圆的结局。
比如元稹的《会真记》,明明是一本渣男的始乱终弃史,王实甫却写了一部《西厢记》,将张生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有家有爱的暖男。
再比如电影《李小龙》,全世界都目睹了李小龙的葬礼,影片的结尾,却来个在中国某地,有人亲眼见到,一个酷似李小龙的身影,穿着背心,对着镜头,挥了挥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对于骆宾王这样的结局,大家似乎都不太满意。于是,唐代作家孟啓(qǐ)的《本事诗》中,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之问,就是那个一心想讨好武则天,却被嫌弃口臭无比的大诗人,到杭州的灵隐寺游玩,想赋诗一首,证明到此一游。
吟出了第一联,然后,就一直没有然后。宋之问急得抓耳挠腮,来回踱步,却总是接不出下一句。
这时,旁边一位正在扫地的老僧,走了过来:“何不试试‘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大吃一惊:我的天,这两句,就算吃了再多的脑白金,我也是想不出来的啊。
又折腾了好久,终于续完了全诗。回到房间,反复吟咏,发现还是老和尚的两句最为出彩。
第二天一早,宋之问便赶到灵隐寺,想找到这位老僧,再好好讨教一番。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能猜到:人去房空,无影无踪。
好不容易抓到个挑水的小和尚,一问才得知,那个老僧竟是当年的骆宾王。与大师失之交臂,宋之问悔之晚矣。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再有趣的演绎,也只不过是美好愿望的投映,不可当真。
讲到这里,总感觉骆宾王的后半生,画面偏暗,色调偏冷,单调而沉闷。所幸,他的前半生,写过一首《咏鹅》,千百年来,绚丽了无数人的童年生活。
重温,致敬: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