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

20190327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暖迹o

三季人

(一)孔子之《一年三季》

原文:

      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

      问之:汝何人?

      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

      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

      弟子欣然应诺。

      客人问:一岁几季?

      弟子回:一岁四季。

      客人摇首:错,一岁三季。

      弟子欲争,客人曰:若错,行三拜之礼。

      适孔子出,弟子请教:一岁几季?

      孔子即曰:一岁三季。

      弟子惧,遂向客人行三拜。

      客人去,弟子不解,问:奈何一岁三季?

      孔子曰: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灭,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

      弟子顿悟,春生秋灭之人,岂知有冬乎?斯乃三季人也。

      白话文:

      孔子的徒弟某某,跟一个人打赌:一年有几季?

      那人说:三季。

      某某说:四季。

      两人争论不下,就打赌:谁错了给对方磕三个头。

      就跑到孔子处问孔子,一年有几季?

      孔子看了那人一眼,说了两个字:三季。

      某某不服,但没办法,老师让磕头,那就磕吧!

      那人大笑离去。

      回头,某某就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 为什么你要说三季 ?

      孔子:我认真看了,那人是蝗虫变的。蝗虫一年只生存三季,他永远看不到第四季。你跟他争能争得赢吗? 即便你争赢了,对你有何益 ?天下那么多蝗虫,你一个一个争吗?还不如直接磕头了事。

(二)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三)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今天和同事吃饭,期间领导聊到这个故事,感觉很受启发,分享一下。道理其实我们都知道,但是不一定很好的去感悟过,更不一定能用在自己身上。用现在的话说,这三段的意思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总是觉得这些话很空,怎么指导实践呢?感觉实践中,其实就是同样的一个意思,和不一样的人说,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用他能听懂的话去交流。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地方做,就要用适合这个地方的方法。


今天再来回忆一下昨天的收获。一是一定要有一个精通的地方,让领导一提起你就能想到某一样工作,一提起某一样工作就能想起你。二是平时的每一次表现,可能自己觉得没什么,但都会被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加起来成为对你的印象。如果印象好,那么很容易认为你什么都好。如果不好,则会认为你什么都不好。这是人的认知局限性。三是有时候对着领导的一次侃侃而谈,需要平时无数日夜的积累。要做的写起来会写,站起来会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