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武侠江湖

012战国英雄传之锥刺股的苏秦

2023-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清净无量

苏秦其人

苏秦不姓苏。苏是个地名,在分封的过程中,有一支己姓的贵族被分封到苏地,以苏为氏,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内。当然不是越南的首都河内,而是商朝王畿(天子自己的管辖区)内的黄河以北的区域,是商王朝政治中心的中心,现在的安阳,也就是出土甲骨文的那个安阳(我的家乡)。所以说现在的安阳,属于河南是有道理的。当时的中原包括“三河”,河南、河内和河东。其中“河南”就是黄河以南的区域,“河内”是黄河以北的王畿的区域内,“河东”是黄河以东(黄河大“几”字的右半边南北走向)的商朝王畿内,合称“三河”。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中原地带,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由此可见,当时天下的中心不只是黄河以南的区域,而是黄河南北两岸的一片广袤的平原地带。

首次出山

苏秦的先祖从安阳迁到洛阳,也就是从商朝的首都迁到了东周的首都。所以《史记》记载苏秦是“东周雒阳人”。当时洛阳属于东周国(“东周”不只是时代概念,它也是一个诸侯国的政治概念,有一种说法是这时周朝已经灭亡,存在的只是称为“东周”的一个诸侯国而已,以后有机会我们会讲到),苏秦和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前文讲过,孙膑和庞涓也是师承鬼谷子),后来苏秦出山游说各国。当时也拉到了赞助,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反正没有成绩,赞助商的钱花完了,最后灰溜溜地回到洛阳老家。家里的老婆、兄弟、嫂子,包括父母都对苏秦冷眼以对,恶语相加,数落的苏秦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苏秦一气之下闭门不出,开始潜心读书学习,读困了,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不是轻轻扎,而是扎得鲜血流到了脚后跟。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经常用于激励别人刻苦的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其中锥刺股的出处。苏秦这次不仅刻苦,而且还对过去的失败进行了反思。读书不能只求广,更要精。这次学习主攻周书《阴符》,钻研了一年,终于领悟到了“揣摩”。苏秦说:“我现在可以去游说当世之君了。”

再次出山

这次出山,直接去找的周天子。由于他本来就与周显王很熟,(苏秦的家就在天子脚下)显王根本就不信他那一套,当然了,就算相信也没有那个实力。于是,又去游说秦国,也不成。再去赵国,还不成。苏秦没有气馁,去燕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燕文侯,代表燕国出使赵国,开启合纵大业。

合纵

当时天下格局是,秦国最强,其他六国相对较弱。苏秦的战略是,除秦国外的其他六国结成战略同盟,不管秦国打谁,另外五国必须出兵救援,谁不出兵五国就去打谁。为什么叫合纵呢,因为燕、赵、魏、韩、楚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南北为纵,所以叫“合纵”,虽然齐国在东方,也就不去纠结细枝末节了,反正六国结盟就叫“合纵”。

连横

相对合纵,秦国在西方。秦国要想打破合纵联盟,无论和六国中的谁结盟,地理位置基本都是东西方向,东西为横,所以秦国与任意一国的联盟就叫“连横”。

激将张仪

前文讲过,苏秦和张仪同门学艺。大概是苏秦先行下山,张仪仍然深造。苏秦二次出山后,合纵大业初见成效,秦国却准备攻打赵国。一旦攻下赵国,合纵大业将毁,于是,苏秦想起了同门学艺的张仪。于是派人去请张仪来见。但是张仪到苏秦的府上后,苏秦却迟迟不见,还对手下人说,不用对张仪太客气,最低规格接待一下就行,但是千万别让他走了。就这样过了好几天,苏秦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召见张仪。也不让进屋,就在院子里相见,而且苏秦高高在上,好像让张仪来就是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似的。张仪气得一怒之下去投奔秦国了。来吧,既然你苏秦不认同学之情了,那就别怪我不讲兄弟之义了,你搞合纵,我就来连横,看看谁的本事大。

暗中资助

张仪走后,苏秦暗中派人一路资助张仪到了秦国,帮助张仪顺利见到秦王,获得信任。这时候,资助张仪的人来前告辞,并向张仪说出了实情:“苏秦知道您的能力在他之上,怕你不肯出山相助,所以用激将法请先生出山,如果秦国现在攻打赵国,那么苏秦的合纵大业将面临失败,先生您现在已经取得秦王信任,希望您能暗中帮助苏秦完成合纵大业。”张仪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明白了原来苏秦是让自己和他一起成就合纵大业,然后向使者保证,一定会全力配合苏秦。

张仪受辱

张仪明白了苏秦的良苦用心后,开始说服秦王不要去打赵国,秦王同意了。但是以秦国当时的国情是总要找个国家打一打的,那就打楚国吧。为什么打楚国呢,因为张仪曾经在楚国受过侮辱。话说张仪曾经游说楚国时参加过一次楚国总理的宴会,宴会上丢失了一块玉璧,大家一致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暴打一顿也没找到玉璧,就给放了。张仪回家后同样被老婆数落了一顿,张仪没有反驳,只是问了一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只要舌头在,我就能东山再起,成就我的事业。”

衣锦还乡

《史记》中非常详尽地讲述了苏秦如何说服六国结盟,如何取得六国相印,回赵国复命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苏秦完成使命后衣锦还乡的戏份有必要讲一讲。苏秦配六国相印,是何等的风光。返乡车队阵容之大,甚至惊吓到了周天子,命人赶紧扫路迎接苏秦。到了自家门口后,曾经数落苏秦的嫂子这会儿不是跪而是直接趴在了地上,不敢抬头仰视。苏秦问出了一句名言:“为何前倨而后恭呢?”就是说:“你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如此卑微呢?”嫂了的回答倒是很诚实,现在您有权有势,又有钱。一句话让苏秦感受到了亲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于是,散千金赐宗族朋友。曾经资助过苏秦的,以百钱偿百金。就是你当时给我一百个铜钱,我现在还你一百个金币。有一个曾经跟随过苏秦的人跑来问苏秦,别人都有赏钱,我怎么没有啊?苏秦说,我没有忘记你,只是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易水时,你曾经好几次都想丢下我,那可是我最难的时候呀?来讨赏钱的人低头不敢再说话了。这时是苏秦的高光时刻,从此他的人生逐渐开始下坡,我们的故事也就结束在他的人生巅峰吧。最后,太史公也交代了,这些故事有真有假,他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甚至时间顺序也非常混乱。这也不能怪司马迁,因为战国时期的书大部分都被秦始皇烧了。

结束

虽然这些故事矛盾重重,疑窦很多,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也很难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为什么这些故事能流传两千年而依然被大家乐道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了吧。苏秦的故事妥妥的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不甘屈服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通过自己的忍辱负重、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奋发图强,最终到达人生巅峰,在曾经看不起自己的那些人面前扬眉吐气的经典案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苏秦,那个苏秦时不时地就会蠢蠢欲动,给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理想带来一丝的精神慰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